杜柏濤:增加地積比 快速提升房屋供應
土地開題一直困擾香港十多年,關鍵在於幾屆政府都忽視了造地和填海。而歷年來累積的公屋輪候人數長期高企,約有超過15萬人在排隊,意味著有超過30萬人需要在劏房生活。實際輪候時間不是5年,不少人要等上六到八年。如果政府要達到未來十年有48萬個單位,包括28萬個公屋單位,以及18萬個私人樓宇單位的話,政府需要盡快找出發展用地。
地積比放寬一倍 增7000公頃
而近期不少聲音反對填海,當中忽略一點是填海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去製造新土地,也不會與收回棕地矛盾。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放寬全港土地的地積比率,這是增加房屋供應最快的方法。假如放寬地積比一倍之後,變相產生多了超過7,000公頃的土地。地產行政師學會最近的報告可謂相當及時,放寬全港地積比率後,將會很快增加人均居住面積,以及提升市民的生活環境。而且有了這個措施,可望加快到市區如九龍城、土瓜灣等的重建速度。
公務員體系一直久缺了一定程度的問責和快速執行力,變相定了指標也出現落後的情況。未來政府應該引入私人企業思維,在找出土地,放寬地積比上加快快,讓房委會和市建局加快步伐興建可供出售的資助房屋。
明日大嶼宜多聽社會聲音
面對近期針對「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的意見,政府不妨在未來諮詢程序上多給不同持份者表達意見,也鼓勵多些專業人士和學會發聲。例如一些意見認為要分階段進行,也有環保團體要求關注生態保育。最多人談論的當然是填海面積,也要有足夠時間去討論。只要做到廣泛聽取民意,自然可以讓政府官員多點陳述明日大嶼的願景。
事實上,當明日大嶼確立到幾十萬的新單位,不但有助市區重建,也要助提升政府的土地儲備,而且這個發展方案的爭議最少。筆者認為政府不妨勾劃出大嶼山未來成為交通、物流樞紐的重要性,也可突出新創科中心的可行性發展,相信會逐步取回市民的信心。
參考外國例子,填海不但可以帶來大片土地讓政府自由規劃,同時也免卻了收地的繁複程序及重新整合。而且選址大嶼山,實有助未來香港在未來大灣區的幅射範圍,既可讓市民方便前往珠海、深圳,也能鼓勵大灣區人士前往中環和香港市區。要發揮香港優勢,絕對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擁抱發展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