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鄭曉松墜亡與官員壓力
中國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主任鄭曉松10月20日晚上在其澳門住所墜樓身亡。官方迅速發出通報,稱他墜亡的原因是患了抑鬱症。
作為中共中央委員、澳門中聯辦主任,59歲的鄭曉松在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前夕告別人世,難免引發不少猜測。官方有關他因患抑鬱症而墜樓的說法也受到某些質疑。
昨天,澳門中聯辦鄭曉松治喪工作小組發佈訃告,讚揚鄭曉松是中共優秀黨員,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忠於職守、敢於擔當,堅持原則、清正廉潔,在不同崗位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身患疾病依然忘我工作。
訃告還說,鄭曉松離世後,「中央領導同志和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港澳辦等中央有關部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等有關方面,對他的離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他的親屬表示親切慰問」。鄭曉松的骨灰將安放於離世高幹專用的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這是官方對鄭曉松的褒獎,也是對外界質疑鄭曉松離世原因的公開回應。
可以說,對敏感時刻突然離世的鄭曉松,官方已經蓋棺定論,外界的某些猜測未必可信。
鄭曉松曾擔任外交部正處級秘書,財政部國際司司長,財政部部長助理,2013年升任福建省副省長,2016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從2016年6月到2017年9月,鄭曉松在一年多時間裡調任三個崗位,從副部級的中聯部副部長升任正部級的澳門中聯辦主任,並在2017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上當選中央委員。
不難看出,鄭曉松的仕途在中共十八大後頗為順利,政治上沒有任何問題。官方在訃告中專門點出他「清正廉潔」,說明他在經濟上也能站得住腳。那麼抑鬱症導致他墜亡的說法,應該沒有什麼破綻。
但是,一名正部級大員、中共優秀黨員,突然被抑鬱症奪去生命,畢竟很不正常。鄭曉松離世以及近年來多起官員自殺事件,至少說明中國各級官員面臨的壓力有增無減,已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
在很多人眼裡,當官是個社會地位高、收入保障好、工作強度低並且可以有特權的「上等職業」。比如,國家公務員考試經常出現幾百甚至上千人競爭一個崗位的火爆場面,尤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從政當官可謂是廣大青年和家長首選。
不過,近年來隨着官方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體制改革,以及網絡時代的監督無處不在,官員頭上的「緊箍咒」不僅越系越緊,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官員「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愜意日子早已遠去,取而代之是忙開會學習、忙文案彙報、忙走訪調研、忙應付檢查,一出問題還要忙檢討追責。
從基層幹部到中層管理者,常有官員抱怨,他們的工作狀態是「五加二(工作日加周末)」「白加黑」,「周六加班是定式,隨叫隨到是規矩,全天開機是必須」。而且,多數官員就算「連軸轉」也拿不到加班費。
同時,在「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和個人及家屬財產申報的壓力下,官員們以前常見的「娛樂活動」,比如吃吃喝喝、K廳唱歌,灰色收入都大幅減少,一不留神就可能被紀檢機關找上門來,「紅臉出汗」算是小事,弄不好還要處分丟官。
各級「一把手」的壓力也不比手下官員小。他們需要對所轄地區和部門從政治、經濟到維穩承擔全方位的領導責任,幾乎所有的上級決策部署,基本都要求「一把手」親自抓,否則有可能被問責。
當然,官員有壓力不是壞事。歷史經驗一再表明,官員的日子太好過,老百姓的日子往往不好過。對處於負重爬坡階段的中國來說,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在官員遵紀守法、認真履職的前提下,如何緩解他們的壓力,讓他們更好地為公眾服務,也是官方需要面對的課題。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