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紅磡有血井咁恐怖? 觀音借庫聞名全港
(中電圖片)
紅磡古名「赤磡」、「赤砍」、「紅碪」,相傳在1909年,有建築工人在當地掘一口井時,發現湧出來的井水是硃紅色的。有風水專家歸咎於動土傷了龍脈,流出的是龍血,因為紅色的井水,該區便得了紅磡之名。
不過此說可信性較低,因早在1819年清代嘉慶年間編寫的《新安縣志》已有記載,紅磡古時被稱為「赤磡村」。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從前在港島望向紅磡,只見海邊全為紅色岩石,加上漁船常泊於此灣,而漁民稱泊船的凹入海邊稱為「磡」,因而得名。
紅磡最初有3條村:紅磡村、土瓜灣、鶴園合稱「紅磡三約」。土瓜灣本名土家灣,土瓜灣之名有兩個起源,一是海灣似土瓜(即蕃薯),二是過去這裏是性病患者的隔離區,土瓜易種,他們便種土瓜自力更生。鶴園則是福建人(鶴佬)聚居地,因而得名,位置在今海逸豪園附近。
重工業地區 船塢為地標
1880年代的紅磡區,只是一個突出在海灣畔的地方,其後陸續填出來的地方作為船塢用途,九龍船塢和中電發電廠曾經設置在此。不過上世紀8、90年代大型住宅區發展,船塢和電廠搬離,紅磡灣因填海工程拉直而消失。
100年前的紅磡是重工業地帶,有英泥廠、發電廠、船塢。1870年,九龍船塢啟用,發展到1905年,有4千多名員工工作。除商貿船外,九龍船塢更和港英政府合辦軍塢(Admiralty Dock),能接收軍艦,是當時遠東最大船塢。直到上世紀70年代,造船業不景,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合併,並在1978年將九龍船塢就到青衣島。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網頁圖片)
中電掌舵人致力抗日
中電第一座發電廠位於紅磡漆咸道,主要為油麻地供電。當年中電內的工種以種族劃分,保安員通常由印度人擔任,華人是低技術勞工、雜役,而白人則是工程師。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電掌舵人羅倫士‧嘉道理(Lawrence Kadoorie)曾奉港英政府之命,炸毀鶴園發電廠,阻止日軍奪得電力,此舉造成九龍大停電。日軍攻陷香港後,羅倫士與其他香港上流人士一併運到上海軟禁。
(中電圖片)
新年觀音借庫最熱鬧
紅磡有名的還有觀音廟,觀音廟建於1873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之一,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觀音廟有不少「神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據說紅磡黃埔船廠是當時盟軍轟炸目標。一日有炸彈落於紅磡區,廟側屋宇盡毀,惟獨觀音廟絲毫未損,居民均認為是觀音顯靈庇佑的緣故。
紅磡觀音廟最有名是「借庫」,每年農曆正月廿六,大批善信會前往紅磡觀音廟「借庫」,祈求財運亨通,場面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