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有求必應 黃大仙出名到變地名

2019-01-07
 
AAA

a854a86a-13c9-4c76-ae12-d5a37cccd1d4.jpg
(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Facebook專頁)


「黃大仙--有求必應」。一座赤松黃大仙祠令黃大仙區變得有名,但你又知不知道,黃大仙的原名是什麼?

黃大仙是全香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份,原名「竹園」,因當地原有一大片竹林而得名,是九龍十三鄉之一。在黃大仙祠建廟之初,當地仍以「竹園」爲名,直到60年代,政府在竹園村南部興建黃大仙上邨及黃大仙下邨後,「黃大仙」才逐漸取代「竹園」,成爲該區主要地名。

黃大仙祠香火鼎盛 每年搶頭炷香成焦點

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崇奉儒、釋、道三教。黃大仙這個道教神仙以祛疾療傷,普濟勸善聞名,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簽文靈驗,常年吸引無數善信到來膜拜求簽,香火鼎盛。

shutterstock_794791450.jpg

據祠內的《赤松子自述》所載,黃大仙原名黃初平,是晉朝一名放羊的牧童。傳說他15歲開始學道,40年後,他的兄弟到山中尋找他時,見他能指石變羊,從此,兩兄弟一起修煉,雙雙為仙。由於黃初平隱居於赤松山修煉,故又稱「赤松仙子」。

banner_chouqian_huangdaxian.jpg
至於黃大仙祠,就在1921年落成。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只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後來參拜善信漸多,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向華民政務司請准,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直到1956年8月,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准,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

shutterstock_743744761.jpg

此後每年的農曆年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都會爭相到來搶頭炷香,成為香港賀歲習俗之一。

mfile_1310387_1_20170127230326.jpg

志蓮淨苑、南蓮園池 佛家清淨地

除了黃大仙祠,附近的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亦是祈福添運、求道祭祖的好地方。

shutterstock_1137882110.jpg

南蓮園池以建於唐代的山西省絳守居為設計藍本,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園林建造技術和佈景審美。園內有多個木製建築,包括丹霞色的子橋和午橋,以及金光閃閃的圓滿閣,這些構造全部根據唐代建築風格設計,沒有用到一根釘子。

南蓮園池隔壁就是志蓮淨苑。這座佛寺始建於1934年,於1990年代經歷了多階段的翻修工程,並在2000年向公眾開放。如今,這裡不僅是佛教徒們燒香拜佛的場所,還設有學校、圖書館、牙科診所和安養中心。 

shutterstock_1242748174.jpg

shutterstock_1114452446.jpg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