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逝者如斯——方言和籍貫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幹事劉建宇
新亞研究所 Facebook 專頁
早前旁聽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教授的講座,題為「旅遊與歷史學習」。丁公從文博界退休後,轉投「旅遊界」——經常到不同地方考察歷史文化,有時更會充當領隊赴外觀摩交流,所以丁教授說當天是分享自己「本行」資訊,全場為之一笑。
講座內容最令筆者深刻之處,在於其分享一次帶隊到馬來西亞考察的經驗,丁公引述當時的大學生團員,十分驚訝檳城仍保留強烈的籍貫意識,而且當地華人更通諳數種方言(當然包括廣東話);而不少大學生也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並不了解自己的籍貫。
我的籍貫之謎
說起籍貫,筆者首次接觸應是小學時學生手冊中「籍貫」一欄,當時父母只為我填上廣東東莞——有趣的是,大時大節「返鄉下」時,卻只會到廣州(父系)與湛江(母系),東莞卻從未踏足。後來因為修讀歷史,特意從親戚打聽,方知父系源出東莞中堂東泊,祖父因生計而離鄉背井,輾轉由廣州定居香港。
自修讀歷史後,筆者便頗留意朋友所屬之籍貫、民系,自此才發現香港可謂「臥虎藏龍」:既有印尼出生的客家人,也有新加坡出生的福建人,更有泰國出生的潮州人,當然也有定居香港近千年的圍頭人。若果不是個人興趣驅使,也不知原來身邊的朋友來頭不少,反倒是自己看來像個「普通」的香港人!
網上圖片
港人的籍貫與方言
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之「香港人口的語言使用情況」,客家話、福建話、潮州話等方言,分別作為其他交談語言。雖然比例上只佔數個百分點,但若以在特定民系背景推算,例如2012年,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研究員龔敏發表之《20世紀閩籍社團觀察福建人在香港的研究概況》,便估算香港之福建人約有100萬人;而香港潮屬社團組織亦曾在2015年,估計香港之潮州人約有130萬。由此可見民系成員數量之多。
可惜的是,不同民系的下一代,基本上已視粵語為母語;若非幼承庭訓,或與家鄉時有聯繫的話,均只能勉強聽懂掌握方言。說來可惜,方言承載著古人的文化與思維方式,隨著普及語言的傳播,方言亦得告別歷史舞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