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萃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唔食藥得唔得?
左右仔自幼氣管不太好,在剛過去的冬天已經試過最少兩次病倒,感冒咳嗽,每每都持續兩、三星期,以至足足一個月,服用止咳、流鼻水藥一段時間後,已足夠令我心疼,擔心長期服藥對孩子身體不好。當然左右仔和我算是幸運的一群,有些小朋友可能因為某些原因,需要長期服藥。將心比己,我絕對明白家長的矛盾和擔心。
工作關係,仍然經常與不同專科的醫生做訪問。上個月與精神科專科何定邦醫生探討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在藥物及行為治療的問題:有ADHD可否不吃藥只做行為治療?藥物副作用問題?會否上癮?
藥物治療與行為治療
確診ADHD的小朋友,通常會建議服藥配合行為治療,而行為治療亦有針對兒童或家長管教的方法等。作為家長,自然最希望是可以用非藥物方法處理小朋友問題,但何醫生指,如果客觀地分析藥物及行為治療的效用,答案很明顯—服藥比行為治療來得較有效。
美國早在九十年代已就「比較藥物治療與行為治療成效」作大型研究,當地六間大學聯同美國國立精神科學會以及美國的教育局,分析六百多被確診有過度活躍症兒童的治療成效。方法是將這些兒童分為四批,分別是純藥物組、純行為治療組、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組,以及無接受藥物及行為治療組。專家在十四個月後分析他們的表現,發現兩組有接受藥物的兒童,ADHD情況比較純行為治療、或無接受治療的,有顯著的改善,證明純行為治療的效果有限。而再比較純藥物及藥物配合行為治療的兩個群組,後者亦只是稍稍佔優,但並不是「1+1=2」的效果。這個研究反映藥物治療對ADHD患者的重要性。
藥物副作用
藥物是重要,但始終會擔心其副作用。何醫生解釋,第一線的ADHD藥物分為中央神經刺激劑及非刺激劑兩類。刺激劑能刺激腦幹分泌較多多巴胺,而非刺激劑作用在於防止腦部回收去甲腎上腺素,兩種藥物用不同的方法令患者的專注力提升。副作用方面,刺激劑主要可能令小朋友胃口較差、腸胃不適、失眠,亦有小部份人會有輕微肌肉抽動、情緒問題等情況。而非刺激劑同樣可能會影響小朋友胃口及情緒,不同的是可能令患者容易眼睏。決定用藥的話,醫生先為小朋友試藥,平衡體重、用藥效果及副作用,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及調配劑量。坊間近期有傳刺激劑與毒品「冰」相似,會令人上癮。何醫生澄清,刺激劑的化學方程式與冰毒完全不同,而藥物面世至今四十年,未有報告指服藥會導致上癮。
接受怎樣的治療,有賴精神科專科醫生的專業意見,也要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家長對病症和治療有正確的認知,絕對可以協助子女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