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匡:放寬引入海外醫生 「分流監管」可保障質素

2019-04-18
劉國匡
時事評論員
 
AAA

E1.jpg

醫務委員會月初開會, 否決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方案。其實經多年討論,社會以至醫學界已有共識:人口老化及大灣區融合,將令香港的醫療需求穩步上升,以致未來數十年,香港相信也不會存在醫生供過於求的問題。而香港兩家醫學院,過去十年每年收生人數亦已由250,大幅增加至470 ,過程中絕少聽聞業界有所異議。這說明醫學界所擔憂者,並非出於保護主義,怕「爭生意」。那麼,醫學界的真正憂慮其實是什麼呢?

杏林覺醒黃任匡醫生,於4月11日明對報表示,擔心就算是世界頂尖大醫學院畢業的醫生,也可能「樹大有枯枝」。左丁山隨即引用日前屯門醫院急症室醫生偷拍案,反駁指任何地方也可以「樹大有枯枝」,不明白何以引此作為憂慮理由 。其實這一爭辯,看似枝節,其實指出了香港醫療監管的矛盾核心。

實情是,雖然香港監管系統落後,例如醫委會聆訊機制中,審裁顧問只有14人,積累申訴個案卻超過500宗 ,但香港本地醫生的「枯枝」確實較少,不過與「人的質素」無關。在缺乏公開監管下,香港的醫療服務多年來仍能大致保持質素,純粹是因為香港地方細、「師門」少, 勉強可以古代社會的「仁義江湖」制,「業界自律」替代現代「官府」的公開監管機制。此情況是香港獨有,任何發達國家都不適用,因為一般正常國家,都有多間醫學院,而醫生走埠到不認識的省市執業,是正常現象,不會像香港這樣結構單一,一街都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因為現時香港註冊的14,290名醫生 ,大部分都來自同二「師門」關係網內,所以大小監管問題,可勉強「拍膊頭」處理,形成今日的奇特生態。

而「海外醫生」 的問題卻是,無論他們怎醫術高明,身家清白,香港正規「官府」體制的監管力太過薄弱。如果他們從未「拜入」 港大中大醫學院的「師門」,業界就會擔心他們不受本地師兄弟們的「江湖規矩」約束。所以現行規定海外醫生考試合格後,仍需實習一年 的「侮辱性」條款,正是為了若略補回「拜師」環節,令新來港醫生可被收編入這個倚賴「業界自律」,「半地下」的監管體制內。月初的方案建議以在公營體系工作三年來取代一年實習,也是同一由衷。

此種港式「加入江湖,從頭拜師」文化在習慣現代化醫療監管的海外行家眼中,當然是匪夷所思,所以多年來高質素(以香港醫學界標準)的投考者甚少;但要大刀闊斧改革醫委會,來加強對少數海外醫生的監管,又似割趾就履,而且每每牽涉政治,前線醫生當然想可免則免。所以現行醫委會「大台」未算太爛,迫切的問題只是人手不足,業界當然未有動力去大幅改革醫委會。

而正因為本地醫學院,雖然已增加收生,但培訓亦需時,遠水難救近火,所以今日仍要加快增聘海外醫生。如是這,引入海外醫生的改革過程,越不動搖現行結構,越是避免「打大老虎」,其實可以越快成事。 

既然本地醫生,仍然滯留在半古代的 「江湖規矩」監管的時代,我們大可將現行醫委會架構先一分為二,另開一個充分現代化,公開透明,參考星加坡,符合國際標準的小組,分開處理「不是同門師兄弟」 海外醫生的紀律和牌照事宜。如此一來,就可免卻「樹大有枯枝」而正規體系難以制衡的憂慮,又可省略海外醫生要融入香港奇特的「仁義江湖」實習「重頭拜師」的煩惱。至於本地醫生「大台」的現代化改革,解決人手荒後,以後再慢慢討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的第二層醫療(secondary care)或以上的醫療服務以專科服務為主。

    周尚明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