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暫緩激進暴力 推動理性大辯論

2019-08-09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DEMO1.jpg

催淚彈每天在社區橫飛,警方在8月5日更單日施放800顆催淚彈,又香港歷史寫上新的一頁。普羅百姓因示威行動一嚐催淚彈滋味,究竟是多一分同情,少一分憤怒?民意將會告訴我們。近日,中央官員南下講話,提出「止暴制亂」,希望香港社會能夠盡快回愎平靜。另一方面,示威者完成聽不入耳,堅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然後繼續組織未來的抗爭行動。在兩個平行時空中,最受折磨的不是黃絲或藍絲,而是被雙方挾持的香港人。如果示威者與當權者繼續各走極端,最終只會出現一個大家都不想見到結局 ── 香港警隊以外的部隊在港執法。

極端行為  白色恐怖

政府對局勢置若罔聞,視而不見的態度令示威行動升級,由衝擊警方防線蔓延至攻擊警局、圍毆意見不同的市民、打爛車輛,甚至破壞持相反意見市民大廈的電箱。我們可以繼續譴責「721白衣人」的行為,追究警方濫權失職,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對示威者以暴力欺壓異見人士視若無睹。如果警方的拘捕暴力示威者的行動是製造白色恐怖;暴力示威者的極端行為,令不同情或不認同示威的人被打,同樣是對普羅百姓的一種白色恐怖。近日,有不少相對理性的朋友,本身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同情示威者,尤其是年輕的學生,但面對變本加厲的暴力,感到十分痛心,又陷入兩難。他們不希望暴力行為令香港走向極端,但又害怕因反對暴力發聲,就被標籤為藍色陣營,然後受到網上欺凌或暴力攻擊。

暫停暴力  給市民一個機會

當事情越演越烈,玉石俱焚是一個選擇,但社會大多數的人又是否希望玉石俱焚呢?五大訴求中,其中一個重要訴求是落實民主,我倒想反問激進示威者又會否願意在這個關鍵時刻,給市民一個機會,選擇未來的行動及策略呢?當然,我理解有人會解釋「沒有大台」。正正是「沒有大台」,我們就更應該用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而非以「誰大誰惡誰正確」,縱容、同情及美化暴力行為。

每個人總會有宏大的理想,也會盡自己能力,使用各種不同方法實現理想。但在過程中,我們應經常反思,現時的方法是否正確及現時的方法是否有效達至理想。如果以答案是否的話,人們就應檢討與調整。我明白不少市民對政府及警隊怒火中熱,希望尋找出路。但是,因情感蓋過理性的激進行為繼續出現,香港就不會見到希望的曙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