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當務之急:切斷仇恨的乘數效應
金融學上有所謂貨幣的乘數效應。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著數倍擴張的效果或反應,這即所謂的乘數效應。簡單而言,中央銀行印發100元,花出去的100元存入銀行,銀行再放出去80元,這80元經過交易又會存入銀行,銀行可能又會放出去64元。如此類推,經過乘數效應,最初的100元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效果可以是好幾倍。
過去兩個多月,本港充斥不少暴力衝擊事件,最令我覺得恐怖的,不是任何單一暴力事件,而是這種暴力的乘數效應。
特首林鄭月娥做了一件錯事,硬推修訂《逃犯條例》。這是一件錯事,她本人也承認了錯誤。但一些人覺得她修補工作做得不夠,沒有完全撤回,更沒有成立獨立委員會去調查為何犯錯,很多人因此而對林鄭月娥抱持一種恨意。有恨意不是問題,但一些人卻選擇用向其他人發洩的方法來消解這種恨意,例如用不合作運動來破壞其他市民的日常生活甚至生計,對持有不同政治意見的人進行身體傷害。當中的磨心,就是警隊。因為警隊是負責維持社會秩序,與這種行為的人直接衝突。當這些人的發洩影響到其他人的生計,又會形成其他人對這些人的恨意,甚至動手動刀。
這就是我說的:有仇恨不恐怖,恐怖的是仇恨的乘數效應,不斷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會吞噬整個香港。A君打了B君一拳,B君覺得不爽,去打了C君一拳,然後跟C君說:「誰讓A君打我了,都是A君的錯。」如果仇恨可以這樣接龍下去,我們還如何生存呢?
要切斷仇恨的乘數效應,我們應該堅守一個原則:一件事歸一件事,一人做事一人當,不能禍及他人。我不想去爭論特首的錯誤的嚴重性,我個人也支持完全撤回修例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但你不能因為特首不答應,就轉而仇恨其他人。這個道理就像:你不能因為在公司受欺負了就回家打老婆孩子一樣。
這次反修例風波,最令人覺得心寒的,是看到了一些人對這種仇恨乘數效應的鼓勵。有人不滿特首,就要阻擋其他人搭地鐵返工返學,還有人說這是可以接受的。有人不滿自己生計受影響去砍傷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居然有報章鼓動說:一切恐怖活動都是因林鄭而起的。這不就是鼓動仇恨的乘數效應嗎?林鄭打了A一拳,A打了B一拳,B砍了A一刀,你能說這一刀也是林鄭的錯嗎?如果這麼說,那麼你相信人類是上帝創造出來的話,那豈不是一切都是上帝的錯?因為林鄭的存在本身就是上帝的錯。可以這麼追溯的嗎?不可以的!
我由始至終沒有說過誰對誰錯,也沒有替誰辯護,我只是說:不能再讓仇恨像滾雪球一樣蔓延下去,一個錯是一個錯,不能因為一個錯沒有得到糾正,就「攬炒」了,這種心態是魔鬼。我們自小看的武俠小說,都在說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的乘數效應下去,最終只能將香港人推入無間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