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啟安:「鬥地主」無助解決公屋供應量急挫問題
元朗橫洲公屋項目過去曾引起極大爭議,政府由最初擬建1.7萬伙公屋的計劃,在地區人士反對下,當局決定分期發展,大幅縮減至4,000伙,近日政府再公布可行性報告,預計收地8公頃建1.3萬伙,料2029年才完成平整地皮成為「熟地」,即10年內都無法成為「熟地」,而公屋的落成時間更要去到2033年。根據房屋署於2012年的報告,當時政府預計將於2026/27年落成,相較舊有落成時間推遲多達7年。
橫洲公屋項目遇到的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根據運房局最近向立法會提交的《長遠房屋策略2018年周年進度報告》,交代未來五年的公營房屋建設計劃。政府採納45萬個單位作為2019-20至2028-29年度十年期的總房屋供應目標,並將公私營房屋的供應比例由以往的六四比調整至七三比,即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1.5萬,包括22萬個公屋/綠置居單位及9.5萬個其他資助出售單位,包括約7.17萬個公屋或綠置居單位,以及約2.37萬個其他資助出售單位。而未來10年的總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1.5萬個單位,即這5年應有15.75萬個,與房委會現時預計6.22萬個單位少約四成,仍有一段距離目標。
此外,房委會在過往九年諮詢區議會的公營房屋項目中,約八成的用地並非「熟地」,政府籌備各項程序需時,把「非熟地」變成「熟地」亦具有一定不確定性。房委會指出2024-25年度及以後落成的項目,大部分處於初期規劃及設計階段,並受多項因素影響,例如土地用途改劃、地區諮詢、基礎建設,及地盤平整工程等。另外,這些項目的用地大多仍需進行可行性研究或勘測,部分用地亦涉及徵收土地、清拆或重置受影響的設施,以致實際的落成時間仍有機會改變。
原本大量興建公營房屋,將有助緩解基層市民的住屋需求,然而,過去多過公營房屋項目經常遭區議會等地區組織以不同原因,如影響鄰近屋邨交通配套、康體設施等理由反對,或要求大幅減少興建數目,導致多個項目不是延遲便是要以減低興建數目作出讓步。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每當有地區人士對興建數量提出質詢時,相關政府部門均未能在交通基建、設施配套等問題上,預計人口增長而先作好規劃,好讓區議會的民選議員能向選民交代,而無須向政府施壓甚至阻礙此等惠及基層市民的公營房屋項目發展?
近月,政府在反修例風波後期,更以「鬥地主」方式將政治矛盾指向地產發展商,將基層市民「上樓難」的住屋問題,明明是政府推動公營房屋建屋計劃不力,導致阻力處處,卻把問題根源說成是因為地產商囤地,將土地和單位囤積居奇所致。政府不是捉錯用神,便是別有用心地以打「稻草人」方式企圖推卸自身的政治責任。不單未能正本根源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更將問題變得更為複雜,無助讓社會盡快重回正軌。
正本根源,政府應當著力做好解決公營房屋供應問題,如加快推動改劃土地用途程序,提高地積比以增加發展密度,並以公私合營方式,改善和加快建屋技術和進度,更可通過加快開拓新發展區等方式多管齊下增加短中長期的公營房屋供應。此外,政府亦應加快推動四十年以上舊型公共屋邨重建研究,不單改善原有住戶的生活環境,更能釋放更多土地建屋面積,增加公營房屋的單位供應量。政府亦可檢視現有屋邨內或附近的閒置土地,研究加建樓宇的可行性,既可善用現有屋邨土地的發展潛力,盡用每一幅用地的發展潛力,更可一併優化所在屋邨的設施,讓新遷入和原來的居民均可融入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