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昊:疫情之下的中美經貿關係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這不僅使中國面臨重大的挑戰,也給本已負重前行的中美關係帶來新難題。按照計劃,“第一階段”中美經貿協議的部分內容在本月開始執行。但不少人擔心,疫情將使協議的執行受到影響。更重要的問題在於,疫情正給中美兩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帶來不可忽視的壓力,中美雙方是深化協調與合作,還是任由形勢惡化,北京和華盛頓亟待作出正確的選擇。
無疑,對於中美兩國而言,2020年確保本國經濟的穩定運行至關重要,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穩定。雖然湖北等地出現疫情,但中國仍希望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和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從目前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可控的。按照巴克萊資本的預估,疫情將拖累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速約0.2個百分點,若疫情進一步蔓延,可能拖累中國全年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使2020年經濟增長率降至5.5%。
與2003年SARS疫情時相比,如今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已經大大提升,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已從4%升至18%。若中國經濟因疫情受到較大影響,世界經濟將面臨更大下行壓力。中國政府已經採取最大努力遏制疫情,但疫情難免導致中國經濟活動的萎縮,這不僅會抑制對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近日歐佩克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原油價格已經下跌16%。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的專家稱,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破壞大於SARS,或將造成全球經濟產出降低1.8-6個百分點。
疫情會對美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近日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可能對美國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企業會重新考慮供應鏈布局,這將加速工作機會迴流至北美地區。這一言論顯然是十分短視的,而且從道義上講也不適當。疫情如果持續蔓延,不僅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會遭受更大壓力,美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一方面,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會受到影響,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將為之付出代價。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武漢等城市是中國製造業中心。據統計,超過450家美國進口商自中國進口的產品來自湖北地區。蘋果公司供應商富士康在武漢也設有工廠,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表示,由於部分中國工廠將關閉,疫情已影響蘋果在中國的運營。美國公司和普通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目前已有 4500 余家美國公司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關稅豁免申請,並表示無法找到中國進口商品的替代品。
另一方面,如果任由疫情打擊中國經濟,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其對美國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根據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特朗普政府本希望中國在未來兩年購買價值20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能源產品、工業品和服務。但考慮到疫情這一不可抗力因素,該目標或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此外,中國赴美遊客或留學生會減少,美國服務業在中國的營收也會受到不利影響。根據高盛公司預測,疫情將導致中國的旅遊支出和美國對華出口等出現下滑,美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因此會下降約0.4個百分點。
顯然,保持經濟的穩健增長是特朗普政府今年施政的重中之重,這也是影響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最關鍵因素。特朗普總統在近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大力宣揚美國的經濟成就,但很多分析人士對此表示質疑,他們擔心美國經濟仍然面臨衰退風險。實際上,1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全年GDP增長率為2.3%,這是特朗普上台以來經濟增長最緩慢的一年。過去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均低於特朗普政府承諾的3%。
在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的影響下,美國的出口和投資受到衝擊,美國製造業也遭遇新的困境,就業形勢其實並不像特朗普說的那樣好。從美國勞工部1月23日發佈的數據看,從去年年底到1月中旬,由於貿易緊張局勢,美國製造業、運輸和倉儲、建築、教育服務、住宿和食品服務行業均出現裁員現象。1月底,全美商業經濟協會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新增非農就業崗位增勢放緩,雖然失業率仍保持低位,但就業市場整體或已飽和。
此外,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與英國、歐盟達成新的經貿協議來提振美國經濟,也絕非易事。美國和英國在數字稅、農產品和藥品市場准入等領域存在重大分歧,若雙方不做出實質性讓步,很難達成有意義的協議。美國和歐盟之間的談判也非常艱難,特朗普政府還威脅要對歐盟汽車等產品徵收新的關稅。考慮到美國總統大選年的因素,美英、美歐或許會達成“迷你版”協議,但對美國經濟的真正助益並不會太大。
總之,特朗普政府不應對美國經濟抱過於樂觀的態度,它應看到,穩定的中美經貿關係對於美國經濟的重要性實際上在上升。白宮需要更加審慎地評估疫情可能帶來的各方面影響。中美雙方應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執行儘早作出妥善安排,在商品採購等方面美國需要給予中方一定的靈活度。此外,特朗普政府還應考慮對關稅政策進行調整,在關稅豁免等問題上採取積極舉措,幫助美國企業和它們的在華供應商應對疫情帶來的困難。美國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支持,不僅有助於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也會給中美緩和緊張關係、建立更大互信帶來新的機遇。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