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港區國安法:以自由換自由

2020-07-13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7-13 at 12.28.39.jpeg

港區國安法推出,國安公署正式落戶,香港輿情大致穩定,樓市股市暢旺。這項重大制度變革可謂平穩落地。

然而,除去政治光譜兩端的民眾,大多數人處於屏息觀望的狀態。較寬泛模糊的法律條文使人心生疑慮實乃人之常情,比如,「極少數情況」是什麼情況?「其他非法手段」包括什麼手段?「其他危險方法」又有什麼方法?

也許需要待法律執行一段時間,或等到第一批因國安法被捕人士的判例出來,社會才能逐漸放下戒備,正確構建對國安法的認知,重新探索言行空間。

但即便有不確定性,即便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寒蟬效應,筆者依然支持國安法立法。因為現實中,這本身就是一場以一部分自由換另一部分自由的交易。

一直以來,香港擁有近乎絕對的自由,民眾可以隨心所欲做任何選擇。然而處在中國和西方交界處的特殊位置,註定了香港在地緣政治升級時成為「當代柏林」── 一個絕對的國家安全高風險地區。此時,這種自由就難免成為一些政治勢力的工具。

雖然港獨分子和暴徒只是示威者中的極少數,但從過去一年發生在香港與美國的暴亂事件可看出,在這個社交媒體賦能的時代,社會中小部分人的影響力非常大,且有不成比例的政治能量。繼續按傳統思維處理只會放任社會極端化、民粹化,導致持續社會動蕩。

再者,現實中各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都會不同程度侵犯公民自由。例如美國的《愛國者法》(Patriot Act)授權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公眾的私人通訊。《外國情報監視法案》(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甚至允許政府對海外非美國公民進行長達一年的通訊監控。在英國,政府亦可要求通訊運營商保存公民通訊資料。在加拿大,《反恐法2015》(Anti-terrorism Act,2015),授權警察可以在沒有逮捕證的情況下逮捕懷疑對象。

國家安全風險是極端的,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只有賦予政府更大權力才能防範各種狀況。北京的思維也無可厚非,試想反恐法律如果跟隨恐怖分子、顛覆分子行動升級而升級,則永遠趕不上對方的創意。而每次修法都會收緊公民自由,必然觸發民意反彈。與其同時遭遇風險和爭議,執政者最好的選擇是一次過立法涵蓋所有情況。

人人都想擁有所有自由,但世間的自由不是平等的,如果一定要選擇,我們只能優先選擇最基本的那些。或者當一部分自由損害另一部分自由的時候,我們只能忍痛做出非此即彼的取捨。

過去一年香港經歷了什麼?暴力氾濫,治安崩潰,政治惡鬥,「港獨」思潮泛起,本土恐怖主義橫行。此次立法在香港出現極端情況的背景下,就是一道選擇題:到底是選擇言論、集會和追求政治理念的自由,還是選擇平靜生活和免於恐懼的自由,筆者相信大多數人心中有數。

於是,爭論不應停留在香港是否應該立國安法,而是這些法律如何按照規範執行。這就回到了這座城市所有政治爭拗最根本的因素:信任。民眾對政權的信任,政權對民眾的信任。西方國家各類嚴苛的國安法能存在且未引起爭議,依靠的難道不是民眾與政權的互信?

細讀本次國安法的內容,從中央層層兜底的制度設置可以看出,社會的種種亂象使北京幾乎完全失去了對香港的信任。不僅不信任港人會自覺遵守法律,更不信任特區管治機關能自行處理國安事務。而另一邊香港社會中很多人對於警隊、港府和中央政府同樣極度不信任,更加劇了國家安全風險。這種惡性互動如何停止是未來國安法成敗的關鍵。

而微妙的是,這種互信是相輔相成的。國家事務千頭萬緒,小小的香港發生什麼都不會影響內地的基本盤,如果香港社會成熟起來,接受現實,不挑戰國家主權和利益,北京有何必要掐住香港不放?同樣,中央如果能分清敵我友,放下「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心態,自信,專業的辦理國安案件,相信大部分港人也會放下戒備,逐漸脫敏。如此,港區國安法可以成為國家與香港良性互動的重啟鍵,成為歷史的分段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民主黨晚宴之所以屢屢受到阻滯,主要是受其「名聲」所致,一個與「攬炒派」齊上齊落的政黨,一個至今拒絕與激進勢力切割的政黨,一個多名核心成員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潛逃外國,甚至淪為通緝犯的政黨,自然令人避之則吉。

    卓偉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