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應堅持清零為「通關」前提
近日有媒體引述內地政界人士的消息,指內地當局明白,按目前本港疫情走勢,「清零」十四日難度相當大,但在顧及衞生安全為大前提,現時正考慮折衷方案,其中一個較為合適的做法,為本港需要連續十四天本地確診個案均少於十宗,並要設有一套完善的系統追查各個確診個案的源頭,將有助落實推出健康碼。
香港難以追查移動軌跡
可是,這一折衷辦法,要在香港落實也不是容易的事,難度絕不比「清零」低。首先,香港手機號碼並不實行實名制,市民平日可用毋須實名登記的儲值卡。換言之,要建立一套可以追查感染者移動軌跡的系統,須先要立法落實手機號碼登記實名制,但是先撇開立法難度,以及有機會遭受司法挑戰的問題不論,市民假如在手機號碼實名制落實後,仍可使用海外購入的儲值卡,並且透過漫遊上網的話,當局仍是難以追查對方的移動軌跡。
與此同時,即使手機號碼改為實名登記,但是香港的日常消費方式,仍以現鈔或八達通為主,手機電子支付並不普及,港人攜帶手機出門的必要性,亦自己比內地居民低。換句話說,香港沒有不帶手機出不了門的問題,假若確診者並無使用手機的習慣,當局亦難以藉著查找對方的移動軌跡,找到其感染源頭。
哭的孩子有糖吃?
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技術問題,更大的問題是香港可以毋須「清零」而獲得入境隔離豁免,本身便是搞特殊化。內地當局對於低風險地區的條件,一直是連續14天本地零確診,憑什麼香港能有例外?難道港人體格上便會跟其他人不同,受感染後不會把病毒傳給其他人?若說原因是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話,澳門也是實行一國兩制,為何澳門也須先清零,才可獲得入境隔離豁免?
另一方面,所謂的香港「清零」難度大,是不能也還是為也?從傳染病防控角度而言,香港要做到「清零」需要三步,第一步是從一開始便對境外入境者實施定點強制隔離,以防疫情「倒灌」,但是香港自2月開始,便一直實施所謂的居家隔離,而且任由隔離者的家人同住並可離開住所,直到上週才規定海外入境者必須強制隔離,這是有心防止疫情「倒灌」的表現嗎?
至於第二步和第三步,則是疫情萬一已經「倒灌」,便須藉禁足令限制市民出行,並進行強制性全民檢測。上述做法,不但只內地城市均曾施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新西蘭,也曾在八月疫情「倒灌」採取相近措施,成效斐然。然而,《防控疾病條例》明明已授權港府可訂立各類公共衞生緊急狀態規例,中央過去亦曾派員支援的情況下,最終竟棄強制檢測不用,而是採取所謂的自願普及檢測,更不要說禁足令了。如此一來,究竟香港「清零」難度的實際難處在哪?
除此之外,假如所謂的「清零」難度,不過是港府在非建制派和商界壓力下不作為,結果便是香港在「通關」上獲享特殊待遇,其他地方政府、澳門特區、跟其相關的既得利益集團,以及非建制派看在眼裡,又會作何感想?這不是變相鼓勵香港官員避事不作為,鼓勵既得利益者不顧大局,以便繼續享受「哭的孩子有糖吃」的特殊待遇?
萬一疫情「倒灌」,責任誰負?
更重要的是,內地過去已曾有過疫情從香港「倒灌」進來的個案。以今年8月為例,已曾有一位港人取得陰性檢測結果之後,循深圳灣口岸入境,再在隔離期間的檢測結果中,發現對方是無症狀感染者。假如香港未「清零」便獲隔離豁免,類似的無症狀感染者便可直接進入社區,甚至前往全國各地的旅遊景點遊覽,把病毒傳染給從內地各地的旅客,致使病毒傳播至全國各地?
大家千萬不要忘記,歐洲不少國家現時爆發的第二波疫情,原因正是這些國家未能做到「清零」的情況下,便貿然放寬各項抗疫措施,包括入境限制。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萬一准許香港未清零下「通關」,最終造成疫情「倒灌」至四面開花,國家因此而帶來的人命和經濟損失,特首林鄭月娥和一眾防疫官員,又是否承擔得起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