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黎智英保釋案引爆輿論場
圖1 黎智英保釋風波的社交媒體詞雲圖
去年12月23日,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的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獲香港高等法院批准保釋,7日後終審法院接獲律政司上訴申請,決定將該案排期至今年2月1日審理,期間黎需還押,重返監牢。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黎智英保釋案在香港社會引起極大爭議,也再度衝擊到港人對法治的信任。港人高度關注該案最終判決結果及其對香港司法體系的意義和影響,尤為關切國安法在本地的執行力度與效果。
圖2 修例風波以來涉及保釋議題的社交媒體輿情熱度變化
黎智英於去年12月先兩度被拒絕保釋、後獲國安法指定法官李運騰批准保釋,隨即律政司再就該決定提出上訴,此次黎智英雖然即時還押,但高等法院尚未對保釋案做出裁決。換言之,黎智英保釋案至今仍懸而未決。如圖2所示,案情的反覆,引起香港社交媒體涉及保釋議題熱度的急速增長,其聲量與關注度均高攀至近一年半以來的最高點,超過去年9月因內地扣押12偷渡港人而引發的高峰。
圖3 近一年來涉黎智英被捕與保釋議題的社交媒體關注度變化對比
結合圖3可知,對比近一年來涉及黎智英被捕與保釋議題的社交媒體關注度,自從其去年2月因涉非法集結等罪名被捕以來,對「被捕」議題的關注度一直高於「保釋」。直至去年12月,由於黎智英保釋案的司法決定被再三變更,「保釋」議題才首次超過了同時期「被捕」的關注度,足見此次保釋風波在香港輿論場掀起的波瀾。
圖4 港人對黎智英保釋風波的主要關注點
港人對黎智英保釋風波的主要關注點,幾乎全都聚焦在與案件直接相關的司法領域議題。如圖4所示,熱度最高的當屬黎保釋案的最終判決結果,由於社會不同光譜對黎智英案呈兩極化立場,再加上保釋案一波三折,故該議題的爭議性持續延燒發酵。其次,在短短一周的獲保釋期間,港人亦相當關切黎會否藉機潛逃或再犯下違法行為、以及黎需遵守的保釋條件。此外,是次風波中所暴露的司法問題——尤其是國安法本地執行機制與香港普通法體系之間的兼容性,以及香港法官對國安案件未形成一致的裁決標準等,也在不少民眾間引發廣泛討論。
圖5 修例風波以來社交媒體涉潛逃議題的關注度變化
黎智英保釋風波、加之去年12月初的許智峯出逃事件,香港社交媒體對潛逃議題的關注度飆升至修例風波爆發以來的最高點(如圖5),並超過去年9月前後12港人偷渡事件持續發酵之時。近一段時間,許智峯、羅冠聰、劉祖迪等多名反對派政客或修例示威者先後出逃,牽動香港輿論。因此,當去年12月下旬,被控涉違國安法、欺詐等多項重罪的黎智英一度獲准保釋,再次觸動香港社會敏感神經,激化了對黎會否棄保潛逃的議論與猜測。越來越多港人呼籲,司法機構應收緊涉及參與危害國安、街頭暴力活動嫌犯的保釋條件,避免重犯棄保潛逃的情況淪為「常態」,進而折損香港法治權威。
圖6 港人對黎智英各項保釋條件的社交媒體關注度對比
如圖6所示,在高院裁決的黎智英多項保釋條件中,有關其人身、言論自由(不得離開住所、不得接受訪問、不得發表文章)以及保釋金額(保釋金1000萬)的細項最廣受社交媒體熱議,各派別陣營都對上述保釋條件提出強烈質疑,陷入「兩頭不討好」窘境。例如,有觀點認為保釋條件過於寬鬆,稱1000萬對黎智英只是九牛一毛,憂慮黎會在保釋期間棄保潛逃,或再利用其傳媒大亨的龐大資源與人脈,做出危害國家安全的違法行為,並透過操縱輿論企圖影響案情;也有觀點雖為黎一度獲准保釋過平安夜而感到慶幸,卻認為保釋條件非常嚴苛,與軟禁無異。
圖7 修例風波以來港人涉司法系統討論的正負面輿情佔比變化
修例風波以來,在禁蒙面法以及多宗刑事案件判決的爭議下,社交媒體對司法系統討論的正面輿情佔比持續跌勢(如圖7)。而此次黎智英保釋風波,則令自去年10月以來稍有回升的正面輿情比例再受重挫,大減11個百分點,跌至近一年半以來的第二低位,反映社會主流難以認同法官對黎保釋案朝令夕改的判決,不同政治光譜民眾都對香港法治表達強烈批判和質疑。
一方面,有民眾在此次保釋風波的刺激下,直言在本地法院系統的諸多漏洞下,國安法條文無論寫得多好,都很容易在香港遭遇水土不服;強烈要求對當前司法系統啟動改革,如成立司法監督委員會、量刑委員會等;更出現大量要求中央及國安公署接手黎案的聲音。另一方面,一些輿論藉機繼續鼓譟所謂「香港法治內地化」,引起部分民眾對基本人權與自由還能否獲得保障持更悲觀的看法。
圖8 去年5月以來港人對國安法落實執行機制的疑慮程度變化
自去年5月國安立法啟動後,港人就對國安法將如何具體實施、執行存有不少疑慮,近半年來都未有明顯下降。是次黎智英保釋風波,再一次動搖港人對國安法落實執行的信心,刺激去年12月的疑慮指數再度反彈(如圖8)。有觀點認為,此次保釋風波暴露出香港本地法官未能完全、準確掌握港區國安法精神、未能意識到涉國安案件的嚴重性,仍延用以往普通法的一套去處理黎的保釋申請,無疑會削弱國安法的震懾與阻嚇力。部分民眾甚至對2月的裁決結果不樂觀,憂慮黎仍有可能利用本地司法系統的漏洞,逃避國安法制裁。
由此可見,國安法執行機制若在香港本地「時緊時鬆」,既影響國安法本身的效力,也損害香港整體法治權威與公信力。對此,香港社會各界尤其是司法體系需有明確而深刻的認知。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