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悠長的客家春節
今天是年初八,年過完了嗎?按照香港政府規定的公眾假期,早就結束了。大陸許多城市把前後週末擠一起過,春節假期更悠長一些。但是按照中國鄉村傳統習俗,春節遠遠沒完。在筆者家鄉梅州,過了正月十五,大家才算盡興,謂之「出年界」。
漢族民系之中,以客家人為全球分布最廣,儘管移風易俗而有異,但傳統的春節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初一至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正所謂「百節年為首」,過年毫無疑問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崇尚傳統的客家鄉村,圍龍屋裡更洋溢著另一番濃郁的溫馨。
在農耕時代,鄉民們跨入年二十五,都會停下勞作,各個村莊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似乎熱身階段。家家戶戶開始宰雞殺鴨,臘曬豬肉,炸豆腐、蒸年糕、做米粄等,忙得團團轉但不亦樂乎。
「大掃除」是收拾心情過年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一年到頭男女老幼各有各忙,唯有過年前幾天能夠真正做到人閒心靜,清洗門窗、地板、傢具以及平時無暇顧及的衛生死角,叫做「掃塵」。
在大門口貼上語意吉祥的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傢具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貼上揮春,至少要貼上紅紙條,謂之「封歲」。
大年三十日還有一項要務,就是挑好良辰吉時,族人聚集一起在祠堂或廳下敬神,祭品有三牲、紙寶。敬了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宗,直到最後從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團圓吃年夜飯之用。在香港新界,客家村落皆有祠堂,原住民仍可完成這一儀式。但如果住宅的廚房都難於容下夫妻的蝸居,擺八仙桌焚香拜神,只能一切從簡,各施各法了。
連日來的緊張忙碌,到了大年三十晚就會弋然而止。年夜飯以整個過年氣氛最為熱鬧,是春節所有熱身準備活動之後的高潮。男女老幼都在理髮淋浴換上嶄新的衣裳,乾乾淨淨過新年。在新衣服新鞋襪垂手可得的新時代,已難以體會舊時候過年的身心歡愉。
傳統的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不熄燈火,謂之「點歲火」。如今住在城市的客家人,可能會說「光猛猛怎麼瞓覺啊」,或者覺得不環保了。
踏入正月初一凌晨,在傳統鄉村,炮仗聲立即響成一片,震耳欲聾此起彼伏。人們競相歡叫,興奮非常。但如今在城市都禁止鳴炮竹放煙花了,理由很簡單:易生火災,空氣污染。
客家人過年的風俗,已有不少人寫過,筆者不再贅述了。較為值得留意的是過年的許多禁忌。筆者借此機會略陳一二。
年初一乃一年之始,客家人視之為新一年運氣好壞的徵兆。這一天切忌不吉利的字眼,譬如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大人隨即糾正說「小孩子的話不要當一回事」,亦即「童言無忌」也。
傳統上,客家人會手工製作大量的年糕或各式賀年食品,家家戶戶如是。食用前都要先祭神明,萬不可人先吃而菩薩後吃,否則被視為對神明的不敬。還有,不能用牛肉、狗肉祭祖神,因為牛耕田、狗看家有功,這表明客家人不會忘恩負義。
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客家鄉民祖祖輩輩都用瓦缸儲放大米,過年期間不能空著,兆示五穀豐登,否則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當然,如今的香港人豐衣足食,家裡連米缸都沒有。
忌打碎器皿,否則兆示破財或一年欠平安。萬一不小心打碎碗碟,家人會馬上念念有詞「碎碎(歲歲)平安」破解。
年初一嚴禁吃藥。否則恐導致年頭疾病纏身至年尾,吃藥不斷。當然,如今科學昌明,人們已從迷信轉向「遵醫囑」。
年初一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還忌剪髪洗頭,謂之「聚財」。
過大年最令小孩高興的是可以「逗利是」。拜年之後,長輩要給孩子派「紅包」及糖果桔子,舊稱「掛頸」。走親訪友拜年的禮儀,一般會延至元宵。給小孩派利是的時間,甚至正月底仍然「生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