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均衡參與 回歸理性 香港重回正軌
去年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了《港區國安法》,在今年的會議,又通過了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可見在2019年的動亂後,國家非常關心香港的發展,決心透過一系列的改革,讓香港重拾正軌。
是次改革最受注目的地方,是立法會議席將由70席增加至90席,擴大選舉委員會人數,並由該委員會選出40名立法會議員,即是新一屆的議會中,由選舉委員會產生的議員,將成為立法會的多數。
有人說這是民主倒退。筆者的看法是,過去香港選舉帶來的劣質民粹政治,才是真正的民主倒退。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先有一國,才有兩制。可是,反對派在過去的選舉中,不斷操弄政治,挑動中港議題,親中變成「原罪」,由起初的反共,到近年煽動反中、反華,鼓吹去中國化。反對派在2019年更是變本加厲,公然勾結外國勢力,呼籲國際制裁,並策劃透過選舉來達成攬炒路線圖,這樣的民主選舉,令香港和內地隔膜日深,社會愈趨撕裂,議會形象每下愈況,選民向激進民粹靠攏,對國家和香港的安全和整體利益構成威脅!
事實上,中央政府要求落實愛國者原則,讓香港撥亂反正,令選舉回歸理性,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本來就是中央政府的責任和職責所在。筆者在過去曾分別透過選舉委員會和功能組別當選立法會議員,對兩種選舉有親身的體會。選舉委員會的成員,來自數十個不同組別,由中小企到大商家,由勞工階層到專業人士,由鄉議局成員到全國人代表,構成廣闊的政治光譜,充分體現均衡參與的原則,是香港社會不同利益的反映。所以,候選人不可能單單偏袒某方面的利益,也不可能走向偏激的民粹主義。選委會的成員需得到跨界別和跨階層的認受,也要得到大部份選民的信任,故此他們對香港社會必須有多方面的認識,政綱和主張也必須回應整體社會的訴求。在選舉委員會的制度下,產生的議員應是相對理性,有助促進社會凝聚共識,讓特區政府達到良政善治,提升施政質素。
任何選舉制度產生的議員,都須要向選民負責,在議事廳內有所表現。所以,選舉委員會產生的議員,也應該如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議員一樣,履行職責。正如眾多評論指出,在新的制度下,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從政者有更高要求,賦予更重的期望和責任,處理好長期積累的民生問題,故此,日後將佔立法會多數的選舉委員會議員,也是責無旁貸。
有人說,自反對派離開了議會後,立法會議員會「更易做」,但我作為過來人,是完全另一種體會,在沒有反對派的阻攔和「搞事」下,市民對議會的要求更高,建制派議員在督促和監察政府方面的責任更大,議事質素也必須精益求精。因此,我很有信心在今次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香港的政治生態會由陰轉晴,不再由煽動矛盾的民粹主義、或是短暫的選民和界別利益主導,而是回歸理性,均衡參與,以香港整體社會利益為先,體現真正的民主善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