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明:談香港的基層醫療

2021-08-18
周尚明
專科醫生.民主思路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17 at 10.44.16.jpeg

筆者於6月時在此討論「香港是否有足夠醫生」,當中提及約33%(即約6000名醫生)為曾/正接受家庭醫學專科訓練或沒有接受任何專科訓練的「基層醫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s)。

與其他專科醫生不同,受過適當訓練的基層醫生不會只精於治療某一器官或年齡群組的疾病;反而他們是「周身刀、張張利」,能為絕大部份病人提供診斷及合適的治療。因為這能力的廣泛性,基層醫生可以長期為家庭成員診治,與家庭建立長遠的關係,從而達到醫療的連貫性(continuity of care),使效果事半功倍。有研究分析指出:基層醫療(Primary Care)可提升醫療服務質素,改善病人體驗及醫療效果。更有分析發現:在基層醫療每付出$1,便可使醫療系統中急症醫療部分節省$8.4。由此可見,基層醫療對香港而言是「平靚正」的選擇。

香港的醫療系統長期依賴專科醫療住院服務,基層醫療的發展尚有很大改善空間;而且香港人習慣了隨意轉換醫生,這大大影響了醫療的連貫性。近年「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的設立可使病歷紀錄更易流通,可促進醫療的連貫性;而「地區康健中心」(District Health Centre)的成立,把社區中各醫護組成地區網絡,可使當中的基層醫生有更完善的支援。這些也是可幫助香港的基層醫療的發展。

然而,要進一步推動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必須在「供」「求」兩邊加大誘因。

在「供」方面,可提供額外資助鼓勵基層醫生為市民多作有醫學實證支持的篩選測試(screening)及檢查,把慢性疾病或重病尚在輕微的情況下找出及治療,從而避免病情加重及併發症的發生。

在「求」方面,需提供誘因鼓勵市民到固定的基層醫生求醫。例如鼓勵市民與特定一位醫生配對,如果向特定醫生求醫,他可從「醫療卷」獲得更大比例的資助,從而提高醫療的連貫性;如果該醫生有特定的專科資格(如: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醫生及病人均可有更高額的資助,這也是鼓勵基層醫生自我增值,從而提供更優質的基層醫療。

基層醫療是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一度良方,但必須及時改善基層醫療的發展,否則在香港的醫療系統崩潰時才思變就會後悔莫及。

 

參考文獻:

Basu S, et al. Association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 supply with population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2015. JAMA Intern Med. 2019

Our Hong Kong Foundation. Fit for Purpose: a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 2018. Available from: https:// www.ourhkfoundation.org.hk/sites/default/files/media/ pdf/ohkf_research_report_digital_1201.pdf. Accessed 15 Feb 2019.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