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全禁另類煙 保障市民健康
世界衞生組織早前已把香煙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吸煙會增加罹患不同癌症的機會,相信市民對「吸煙足以致命」、「吸煙禍及子女」等標語已不陌生。經過政府和各界多年努力,鼓勵市民不要吸煙、抑制煙草的廣泛使用下,15歲及以上人士的吸煙率已大幅降低至現時10%。政府亦已在《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訂下目標,期望到2025年把吸煙率進一步減至7.8%,亦研究達致煙草終局的未來路向。
不少跨國煙商表面上唯唯諾諾,實則透過開拓電子煙、加熱煙市場,淡化吸煙傷害,延續禍害。原因無他,上述煙類產品銷售的快速增長已成為煙草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單是2017年、2018年日本電子煙市場已實現了每年20%至30%的增長。
而由於電子煙與加熱煙口味包羅萬有,又被營造為健康及時尚產品,自然迎合年輕人追求新鮮的心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使用電子煙的高中生從2011年的22萬人,到2018年已增加到逾300萬,青年人已愛上吸食而無法自拔,難怪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曾將此問題形容為「流行病」。而全球各地吸食加熱煙亦有上升趨勢。筆者也認識不少女士受同儕或宣傳影響,加上吸食後無煙味,亦養成吸食加熱煙的習慣。若港府放任相關產品於市面銷售,恐怕以往立法、執法、宣傳、教育等努力皆會付諸流水。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早前委託浸大測試本港市面上13種電子煙,發現含有多種有害物質,除了含有尼古丁、甘油、甲醛、多環芳香烴(PAHs)等有害物質外,還首次發現多溴聯苯醚。多溴聯苯醚會干擾甲狀腺分泌及影響生殖能力和胎兒發展。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報告亦指出,加熱煙煙霧含有80種其獨有或含量比傳統煙煙霧高的化學物質,當中4種可能致癌、15種可能帶有基因毒性及20種對健康有潛在影響。有些有害物質的含量比傳統煙煙霧高逾200%甚至逾1000%。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電子煙和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均有損健康,並可能引致門戶效應,即養成了吸用上述煙的習慣後,最終可能轉為吸用捲煙,歐美不少國家已提出相關證據。德國一項有2186名十年級學生參與的研究發現,吸用電子煙的學生嘗試吸用傳統捲煙的風險高出2.2倍,可見電子煙、加熱煙有助市民戒煙的說法只是美麗的謊言。
立法會即將再度召開會議討論《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筆者認為在考慮到公眾健康與青年人的健全成長的原則下是沒有妥協的餘地,期望當局堅定立場,全禁電子煙和加熱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