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港深合作是北部都會區成功的關鍵

2021-10-12
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
 
AAA

 36.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報告主題是「聚焦發展、勾劃未來」,顯示出特區政府突破舊的思維框架,開啟新局的政策、決心和行動。
《施政報告》首次亮相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製,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充分因應了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對香港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前海擴區方案」對香港的期盼,回應了社會大規模覓地建屋改善居住問題。
《施政報告》加大拓展土地與房屋供應,希望切實解決市民住房困局。香港社會的深層次問題就是房屋問題,這也是中央領導及兩辦領導多次指出並明確要求特區政府必須花大力氣致力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北部都會區」的構建雖見鴻圖大計,但是發展計劃全面落實要20年時間,實在過長。在中短綫上,施政報告說已找到350公頃土地,足夠10年內建公營房屋33萬個單位,另外也會爭取尋找土地,以供建設10萬個私營房屋單位。33萬個公營單位,對公屋輪候問題可以大為舒緩,只是大多數都要在較後時間才建成。
因此要做好土地開發,必須精簡土地規劃、開發以至諮詢的程序。如果找到了土地,然後開發要花上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那麼要讓基層等待的時間就太長了。現時,《施政報告》已經把土地房屋的藍圖呈現,能否把藍圖實現,除了特區政府,其實還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施政報告》提出新界「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但同時表明會同步填海造地,除「明日大嶼」項目之外,亦會開展龍鼓灘填海,以及重啟沙田馬料水填海計劃,合共填海範圍增至近二千公頃。以「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為例,當局經過最新評估,料需要三億噸填海物料,貼近政府最初估算的上限,大部分均為海砂;以目前的市價計算,填海物料的成本將需要三百億元。填海主要用三種物料,包括價錢較低的海砂、價錢相對高的石粉,以及清拆建築物後獲得的填料等。政府計劃於五年後便開始工程,應及早於今年底便籌備購買填海物料的計劃,確保有足夠的時間讓業界購入填海物料存放。
林鄭月娥日前在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深圳和香港在整個國家的宏圖大計裏扮演着重要角色,應該發揮「港深所長、國家所需」,而非以前常說的「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往後的『香港所長』可能是要和深圳一起做的,尤其是創新和科技。」「雙城三圈」在空間上要拓新,觀念上要更新,在上政策要創新。由於「北部都會區」策略宏大且涉及跨境,要成功做到,特區政府一定要加強與深圳和大灣區的合作。如果把香港與深圳和大灣區的智力、制度、環境、社會資源按照強強聯手、優勢疊加的方式重組結合,將產生巨大的變革力量。
舉例說,特區政府把大量厭惡性設施放置在香港與內地交界的濱河地區,港方邊境的厭惡性設施有「超級殯葬城」、堆填區、廚餘處理廠等,使本來自然條件優越的土地資源被浪費。特區政府理應重新規劃濱河地區一帶用地,需積極尋覓其他更加適切的地段。
又如,深圳希望在大鵬灣做休閑旅遊中心,那香港就沒有理由在大鵬灣對面做工業,前海擴區之後肯定是做現代服務業這樣的優勢產業,所以香港的洪水橋/厦村、流浮山,也應該發展現代服務業。」
特區政府認同港深融合的必要,港深合作是題中之義。港深合作是「一國兩制」落實的最佳體現之一,利用港深地緣關係,融合兩地社會、文化,形成和諧共處的深港大都會,這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成功的關鍵所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誠然環保組織及關注團體有其主張,然而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既於7個地點舉行公眾展覽,應把握溝通機會出席日後發展局邀請的會議,及參與諮詢去提供詳細意見,以反映填海工程實務上憂慮的環境問題,共創香港未來。

    陳承宇博士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