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自我標籤「非建制」就能躺平當選?
立法會選舉的提名期已到最後階段,在傳統泛民政黨集體不參選之下,仍然有多位自我標籤為「非建制派」的人士爭取提名參選,出現本屆選舉特有的自我標籤「非建制」的現象。難道新選制是政治投機者的捷徑?只須自我標籤為「非建制」,就能夠躺平當選嗎?
新選制下的首次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議席減少至20席,並且改變了選舉的制度,全港分為10個選區,每區兩個席位,以雙議席單票制選出議員代表。在新的選制之下,地區直選的候選人,必須得到選區內多數人的支持,才有可能當選為議員,過去在比例代表制下,只靠爭取少部分選民支持贏取議席的政治投機者,當選的機會已經大幅減低。
根據過往多屆建制和泛民在立法會地區選舉中的得票情況,一般估計,假如建制和泛民主要政黨都一如以往全力參選,那麼兩派很大機會將平分地區選舉的20個議席,每區都會出現建制和泛民各取1席的結果。
今年選舉的提名期,傳統建制派仍一如以往,積極投入地區選舉。民建聯在全港10個選區都派人參選,而且黨主席身先士卒,也在地區參選。工聯會、新民黨的情況也類似,他們都在自己長期經營並且佔有優勢的選區派人參選,工聯會會長、新民黨主席也在地區參選。
反觀泛民政黨,包括民主黨、民協在內的主要政黨,今年都已宣布無人有參選的意願。泛民政黨之所以冷待這次選舉,來自社會上的分析認為,一是與泛民整體上採取杯葛選舉的策略有關;二是泛民政黨尚未走出過去,仍抱持「延續過去」的想法,這令黨友難以參與新的選舉;三是部分泛民人士自我估計,在新選制之下他們當選的勝算不高,即使當選,在議會僅佔少數,可以發揮的作用不大,因而無意參選。
泛民主要政黨沒有派人參選,令這次選舉出現力量不平衡,亦未能真實反映社會現狀的情況。多項民意調查反映出的其中一個共同點是,多數市民不希望新一屆立法會只有一種聲音,仍然希望立法會能夠平衡地反映社會不同民意,平衡地批評政府、監察政府。只有傳統建制派參與的立法會,顯然未能滿足多數市民的這種期望。
泛民政黨整體上不參選之下,到底誰才能取代泛民政黨,代表傳統建制派未能代表的那一部分民意?而假如這部分民意未能在立法會內有充分的表達,對未來的政治和社會發展,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泛民政黨集體不參選之下,今年的立法會選舉出現了一種特有的現象,一些政治團體和個人,自我標籤為「非建制派」參選,其中有一部分人已成功取得足夠的提名,報名參選,而另一部分人則慨嘆爭取選委提名極為困難。
不難看出,有一部分政團和個人,確實存在政治投機的意圖,認為只要自我標籤為「非建制派」就可以輕鬆地贏得議席。他們認為在中央明示不搞「清一色」的政策精神之下,選委提名「非建制派」參選的可能性很高,他們亦期望,打出「非建制派」的標籤,可以輕易吸納一部分不支持傳統建制派的選票,增加他們的勝算。
在泛民政黨集體不參選的情況下,其他的非建制派人士參選的勝算確實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有大多數民意希望新一屆立法會仍有多元聲音的訴求作為支持,另一方面也有香港社會整體須走向全新的政治生態的時代呼喚,現在確時很需要有具有廣泛代表性,能夠滿足廣大市民期望,能夠引領社會大多數市民走入新時代的人物,參與新一屆的立法會選舉。
但這並不等於機會主義者和政治投機者會可以藉機「躺平」入議會,僅靠自我標籤為「非建制派」,但缺乏實際的社會服務,缺乏新思維新論述,又如何能夠取信於民,如何能夠成為真正的市民代表參政議政?
新選制創造了新的參政機會,但並不等於是為投機者打開了大門,並非政治投機者的捷徑,一部分自我標籤為「非建制派」的人,未能爭取得到足夠的提名,應從自身找答案,你們背後真有民意支持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