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 | 星期三
 

承言:建議香港「與病毒共存」的人非蠢即壞

2022-01-31
承言
時事評論員
 
AAA

 2.jpg

香港現在的防疫形勢沒有絲毫緩解的跡象,確診個案數已經創下新高。就在確診個案高居不下,全港多地出現小型社區爆發的背景下,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卻沒有進一步升級,反而解封了葵涌邨逸葵樓,以及放寬外國人來港隔離檢疫的天數。造成這一情況的緣由很可能和「病毒共存」的理論有關,香港社會已經刮起「病毒共存」的輿論風潮,這一論調將把香港拖進危險的境地。

特區政府在1月27日宣佈多項疫情措施,當中並沒有升級疫情防控的措施,反而是宣佈對依舊每日有新增確診個案的逸葵樓如期解封,該樓目前確診個案超過260宗。與此同時,又將外國來港人士的隔離檢疫時間從21天放寬至14天,另外7天居家隔離。在香港如今每天確診的個案依舊超過100宗之多的情況下,採取如此措施讓人感到費解。筆者認為,此舉背後很可能代表特區政府防疫的轉向,即開始接受「病毒共存」的理論,所以才會反常態的「放鬆」而非「升級」防疫措施。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特區政府的防疫專家團中有不少的專家已經持有相關的觀點,特區政府的防疫政策難免受到他們的影響,而從政治操作上,這一理由更可以為特區政府的防疫不力帶來一個很好的藉口。

「Omicron病毒只是普通的感冒」的說法說到底指的就是該病毒致命率較低,筆者並非科研人員,無法從科學的理論和數據去反駁「Omicron病毒只是普通的感冒」的觀點。只是,筆者留意到,無論是持有這一理論的本港或境外專家,他們在強調「Omicron病毒只是普通的感冒」的時候,並沒有指出感染Omicron病毒的後遺症是甚麼。但同時,國際上不少的專家和科研雜誌已經指出,不能輕視Omicron病毒,並指出Omicron病毒會產生諸如記憶力退化、脫髮等等嚴重的後遺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的團隊是本港最早正式提出該理論的科研團隊,但該團隊也強調,香港並沒有與「病毒共存」的條件,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醫療系統能否承受大量因為「病毒共存」而產生的病人,以及全港的接種率,特別是長者接種率遠遠不足。

特區政府現在還沒有開始採取「病毒共存」的防疫做法。但是,目前個別所謂防疫專家,以及外國商會已經高調在媒體面前宣傳有關「病毒共存」的理論,這樣的輿論造勢值得香港社會警惕。筆者認為,終有一天人類是需要接受和新冠病毒共存的事實,不過,接受「病毒共存」是有前提條件的,除了前文筆者提到港大團隊所指出的,社會要有高的接種率以及足夠強大的醫療體系之外,還有就是人類要有能夠應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上述的條件香港有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用說特效藥了,香港如今疫苗接種率都比不過英國,談何學習英國的「病毒共存」?因此那些盲目提出「病毒共存」的專家解釋極其不負責任的,他們絲毫不考慮香港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不考慮人們感染新冠病毒帶來的後遺症。

至於外國商會等外國商業機構以「嚴格的防疫政策損害香港國際地位」的論調更是不值一提。不少外國商會表示,有企業因為香港的嚴格防疫措施而轉投將辦公室遷往新加坡,不可否認,確實有這種情況,但與此同時,也有新加坡媒體指出,因為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同樣由不少僱員因此離開新加坡。從經濟的角度而言,香港的經濟腹地在內地,香港的經濟要素嚴重依賴內地。倘若香港採取「病毒共存」的政策等於是隔絕與內地的交流往來,當香港無法與內地正常往來,就意味着香港將失去作為內地對外窗口的優勢,失去這一優勢,香港作為國際中心的地位就蕩然無存,到時候,「病毒共存」的政策不僅是損害公眾健康,更是直接殺死香港的經濟。

總括而言,無論是從公共健康的角度,還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香港至今都沒有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在沒有條件之下就如此輕率的提出有關理論的人,可以說是非蠢即壞。我們只能希望,特區政府也不要那麼的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政府的各位官員,請你們不要再雲裏霧裏,思前想後了。通關就是香港的最大利益,就是市民的最大福祉,就是香港現在最緊迫的事。

    路易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