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過大海:葡人在香港
(網上圖片)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何熙朗
回想以往的歲月,或許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葡萄牙產物便是某快餐店的葡撻,或是葡國菜內香氣撲鼻的烤乳豬及外脆內軟的馬介休。然而香港作為澳門的鄰居,這個前葡國殖民地,葡國人的遷移使我們在社區中留下一點點的葡式風貌。
對於葡國人來港的理由,主要追朔至1841年香港開埠之後,英國銳意發展這一片新的殖民地。居留於澳門的葡國人遂移居香港尋找貿易的新機會,或在港府擔任翻譯事務的工作,為不諳華文的英國殖民地官員翻譯,促進港英之間的溝通聯繫。因此,葡國人是屬於較早移民到香港的非華人族群;華民政務司布魯賢(Arthur Winbolt Brewin)指出「香港的葡人是一個在熱帶地區定居下來並以完全適應和融入當地環境的歐洲社群」。這群葡國人長居澳門,不但能捷足先登到達香港尋找不同機會,更在適應香港的氣候、華人文化以及地理上略勝一籌,他們的到來注定要為香港帶來一番新氣象。
布拉格(網上圖片)
借助他們在亞洲坐鎮多年所累積的智慧以及與華人嫻熟溝通的技能,葡人在香港積累大量財富,他們建立不少豪宅區及俱樂部,藉以服務僑港的葡國人。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九龍塘的城市花園計劃,這項由葡人布拉格(J.P. Braga)牽頭的計劃使整個九龍塘成為葡國人的居住核心,政府亦主動將其中一幅土地用作興建葡國人公務員宿舍,並且動用資金及土地支持興建葡國人俱樂部。後來更成立西洋波會(Club de Recreio),直至現在,該會的會籍亦是香港富豪的其中一個身份象徵。
基督苦難祭台(圖片來源:Sunday examiner)(作者提供圖片)
提到葡國,不得不提他們所帶來的天主教信仰。現存香港三所古老的教堂: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1843)、玫瑰堂(1905)以及聖德肋撒堂(1932)最初興建主要服務葡國教友,這一群自嬰兒就接受洗禮的天主教徒致力貢獻於香港的天主教事業發展。現存於主教座堂的耶穌苦難祭台亦是由葡人布拉格所捐獻,上面的耶穌苦像屬「耶穌背十字架」形式,每年更會抬該聖像出遊,與澳門以至葡國的「大耶穌出遊」幾乎一模一樣。
生活在香港的我們,經常聽到「中西文化交融」的口號。但我們作為生活在這裏的人,有沒有細心留意到我們所接觸的食物、眼見的建築物及感受的每一塊石頭如何體現「中西文化交融」。透過上述事例,希望讓大家了解香港與其他族群互動的歷史,從而將我們經常掛在咀邊的「中西文化交融」這句既熟悉又陌生的句子,演變可以觸及,且能細味周遭生活上的一點一滴。
---------------------------------------------------------------------------------------------------------------------------------------------------------------------------------------------------------------------
小編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招攬成為書寫香港歷史文化的寫手之一,與有榮焉。通過此平台,希冀以年輕人的嶄新視角度來解讀昔日往事,喚發同好者興趣關注歷史文化,亦致誠盼望方家不吝指教,以匡不逮,鞭策向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