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探索一條符合大城市特點的抗疫之路

2022-04-04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E.jpg

上海對抗疫情的手法,對香港有頗多啟示。當地確診病例持續飈升之際,也曾出現「封城」傳聞,網上亦有人建議下定決心「封上3、5 天不成嗎?」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很快就澄清「傳言不屬實」;對於封城,專家的答案是「不行」。

這位專家是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他在3月26日記者會上說,上海探索「重點區域加非重點區域、核酸檢測加抗原自檢」方式是逼出來的,原因是病毒傳得快!

對於不能封城,吳凡的回答是:「因為上海我們這個城市承載了不僅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我們這個城市還承載了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發揮了重要的功能,甚至於對全球經濟都有影響。」他說如果上海「停下來,東海上就會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國際貨輪,就會影響整個國家經濟和全球的經濟」。

各地因時制宜 毋須鐵板一塊
上海的做法十分明智。一個經濟發達、在全國負有重要功能的大城市,封城影響太大,在「動態清零」和正常生活之間,上海試圖從中找出平衡。香港在金融、貿易、物流、航運等也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如果封城同樣會產生嚴重影響。早前第5波疫情來襲時,香港亦有人力主應封城全民檢測,上海的做法,是否可給他們一個很好參考?

上海不封城,採用的方法是分區封鎖(跟香港的圍封強檢類近)、大規模核酸檢測及抗原自檢(香港在第5波疫情大規模應用,政府並承認檢測結果)。內地過去主要用核酸檢測,由政府派員負責,這次大規模核准使用抗原快篩自檢是第一次;除了上海,吉林也擴大發放可供市民自我檢測的抗原檢測試劑盒。據專家觀察,這是內地在堅持動態清零下的抗疫措施「修訂版」。

習近平主席在3月17日表示,中國仍堅持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但國家衛健委於3月15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9版)》內,卻發放了一些放寬管控的信息,例如不再要求輕症病人往定點醫院治療、出院後僅須7天居家健康監測等措施。

很明顯,動態清零雖是抗疫國策,但具體情况千變萬化,因應疫情具體情况,各地都可以、而且應該有自己的對應措施,毋須鐵板一塊。

D.jpg

無視全球變化 只會自陷困境
上海的對應措施及國家衛健委的「方案」告訴我們,因時制宜、張弛有度才是長期抗疫的王道正途。事實上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防疫措施,而除了防控疫情之外,維持經濟正常運轉、盡量減少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其實也是抗疫防疫主要目標,不能偏頗,必須在平衡之中向前進,尤其在全球多國都在大幅放寬旅遊出入境限制之際,完全無視這些變化而一成不變,最後只會令自己陷入困境。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3月24日的個人微博文章,對當前內地疫情作了極有見地的分析。他說:「維持生活正常化應該放到跟動態清零同樣重要的位置」;對於上海疫情,他說:「不搞一刀切,希望在盡量無疏漏篩查的同時能夠最小化影響生活,肯定是非常不容易,也難免會不順利,但也正顯示了我們絕不肯走抗疫回頭路的決心。」

內地一直堅持以嚴厲措施防疫,有其自身考量,曾來港考察的內地疫情專家梁萬年就表示,中國不能像許多其他國家一樣取消防疫措施,是因為當前疫苗接種率,特別是全程和加強針接種率還不完全高,不足以構成堅固免疫屏障,勢必會使群體龐大的老人、弱勢和脆弱人群容易受感染。

內地人口數目龐大,即使極低的死亡率,死亡總人數也會相當駭人,內地絕對承受不來,嚴厲措施因此不能輕言放鬆。

然而在具體應對上,內地亦逐步出台微調措施,上海的處理方法可能是一次大型試驗。「人民網」3月25日刊出文章,指「全市上下基於上海的實際,努力探索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的抗疫之路,力求從嚴從實、科學精準,力爭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防控效果。對上海來說,這樣的路子是符合實際的」(〈上海抗疫到了關鍵時刻,這條原則,為何愈加重要?〉)。

港府抗疫不力的「深層原因」
「探索一條符合大城市特點的抗疫之路」,對香港來說也應如此,因應自己特點、需要和目標,走一條「符合香港特點的抗疫之路」本應合情合理;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有些人把動態清零視為一條牢不可破的政治路線,任何另類意見的探索都被指為「只爭取與西方通關」、是「AO黨」確信西方防疫模式才是唯一正確選擇……每一項都是嚴重的政治罪名,是特區政府抗疫不力、成績一塌糊塗的「深層原因」。

說過了,香港抗疫──尤其應對第5波疫情一敗塗地,跟特區政府先天弱勢、無法動員社會各界互相配合呼應有關;由於要應付不同團體、不同政治勢力的訴求,政府抗疫措施經常左搖右擺,令政策前後不一,例如新春假期某些廟宇照開,某些就要休業;早前多種服務業處所要停業,其後又特准理髮店可恢復經營。到底基於什麼考量,外界不得而知,只覺得措施前後不一。

新加坡在2021年轉變防疫思路,新政策不叫「與病毒共存」,而是以打造「對新冠更具適應力」(COVID-19 Resilient Nation)為目標,即逐步放寬社會管控措施,恢復如常生活。

疫情初期,新加坡亦是採取強力管控措施,以達到清零目標;2020年4月,為遏制外來勞工的社區傳播,新加坡也在全國範圍採取熔斷(circuit breaker),以近於封城方式實現病例清零。這些封鎖措施直到6月2日才解禁。

到2021年中,新加坡政府開始考慮改變防疫政策;6月24日,該國抗疫工作小組核心人物──貿工部長顏金勇、財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聯合發表文章〈與新冠病毒共處 如常生活〉,提出與新冠病毒共處並如常生活是可能的,主要是靠長期的疫苗接種計劃和自我檢測,令民眾逐步過渡到新常態生活。

釐清抗疫目標 盡快走出困境
事實上,新加坡的逐步開放並不是西方式完全放棄所有防護措施,例如戴口罩;據其財長黃循財解釋,每個國家都需制定屬於自己的防疫政策和應對方式;新加坡有兩個重要目標──保護生命和保障生計──通過一定的社會管制措施,把疫情控制在民眾可承受範圍內。至今為止,新加坡的總體病死率約為0.117% ,一直維持在低水平,醫療系統雖承受重壓,卻從未崩潰。

某一派人物挾持了動態清零政策,把它演繹成碰不得的政治紅線,稍有不同看法就被打為異見,說是「躺平」、背離國家抗疫國策;但其實內地實施了兩年多的嚴厲措施,也正在討論不同方法,希望把民眾生活影響減到最低,上海這次抗疫對策已初見端倪。

香港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必須跟隨全國抗疫政策,積極配合;但同時我們應摸索出一條適合香港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法,釐清我們的抗疫目標,探索到底可以怎樣做。這應是有意參選下屆行政長官的人物必須提出的一份答卷。擺脫糾纒不清的「清零」、「共存」之爭,釐清我們的目標,才能盡快令香港走出困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合體」,內地形成8天的「超級黃金周」。高漲的旅遊需求集中釋放,國內旅遊及消費呈現大爆發。實際上,旅者選擇旅遊的聖地無非從衣、食、住、行這四方面考慮,而香港又佔據地理位置、語言等優勢。隨着港府最近也推出「夜經濟」的各項措施來刺激消費,相信這個佳節肯定能帶動經濟、零售業、旅遊業的發展。

    邱帆  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