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美國支持台灣口惠多於實際
美國總統拜登支持台灣和警告中國的言論,在台灣人聽來,真是悅耳動聽的聲響。聽其言固然令人飄飄然,但觀其行,卻看到他對台灣的支持行動遠遠不足,似乎口惠而實不足,不得不懷疑台灣一旦有難,美國是否真的如他所言軍事介入。
拜登近期一些舉措讓台灣人十分失望。他入主白宮以來廣泛結合各相關國家加入挺台行列,在美國主導的幾場國際高峰會中,包括美日首腦高峰會、美韓首腦高峰會、美歐國家領袖高峰會峰會、G7(七大工業國集團)峰會以至北約峰會的聯合聲明中,都納入了「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重要性」的表述。這些堂而皇之的文獻,雖然對台海問題作出立場嚴明的表述,實際上卻無進一步的具體行動,以促其承認得以落實。
拜登對中國積極在國際上抱團取暖,主導了美英澳三國聯盟(AUKUS)、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五眼聯盟(Five Eyes),甚至言明可以透過北約等國際安全平台將台灣納入成為觀察員。然而,這些層出不窮的國際峰會卻都未將台海安全問題直接納入各國合作的議題;成員國之間雖說共同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但並無具體對策。
拜登政府從不否認繼續遵守與北京之間所簽訂的3份公報(1972年《上海公報》、1979年《中美建交公報》及1982年《八一七公報》),顯見美國要突破美台關係有其限度。美國主導的這些國際包圍中國的平台,各國基於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考量不一,致使「台灣問題」極其敏感,成為各國難以共同跨越的門檻。
在美中台的戰略三角關係的調整上,美國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甚至彼此互有矛盾,以致於步調陷入凌亂。比如,拜登第三度宣稱「保衛台灣是我們的承諾」3天後,不但他本人及白宮發言人重申基本政策沒有改變,國務卿布林肯隨後所發表對中國政策演說,重申美國「一中政策」不變,美國國務院網頁甚至將先前刪除的「不支持台獨」表述重新放回去。
更令台灣失望的是,華府不邀請台灣參加6月底的環太平洋軍演;新倡議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也不把台灣納入。事實上,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超過250名跨黨派議員聯署支持台灣加入,但拜登鑑於有意加入該架構的一些國家存有顧忌,因為台灣未獲其承認為主權國家,如果也一起加入,恐遭北京制裁與報復,所以未在初始的現階段將台灣納入其中。
更不堪的是,美國此前在參眾議員先前全票一致同意,要求美國政府協助台灣重新獲取WHO觀察員身分,拜登也簽署了這項法案。然而,美國政府仍不願意參與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的聯署,致使台灣再度飲恨,令人不得不懷疑「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只是華麗的言詞,在行動上並未劍及履及。
美國的國際行為當然是以其國家利益為最高考量,比如烏克蘭戰爭,他先言明不會派兵參戰,也有棄而不顧的盤算,但後來看到烏克蘭尚可一戰,而俄羅斯戰力不如原先的想像,開始大力軍援烏克蘭,藉以拖住俄羅斯,耗損其國力。最近俄軍在烏東有所斬獲,拜登又表態,可用外交途徑解決,與先前作戰到底的姿態顯然不同,讓人懷疑美國軍事支持烏克蘭虎頭蛇尾。台灣民眾看在眼裡,多感美國的軍事承諾靠不住,甚至興起不要當美國砲灰的念頭。台灣有一方面和烏克蘭很像,都指望仰賴美國協助對抗強鄰,且都以為外力支持堅若磐石,所以無所顧忌地成為強權的代理人,導致跟強鄰的關係更加惡化。烏克蘭於2014年再次由親西方的總統上台執政,強烈抗拒俄國,直到俄羅斯揮軍入侵。
民進黨在2016年全面執政之後,反中、去中、仇中成為施政主調,致令兩岸關係更加緊繃,幾已劍拔弩張。試想,如果沒有美國誘導,烏克蘭和台灣的民意走向豈會極端至此?如果台灣背後的影舞者跟對待烏克蘭一樣,為潛在的戰爭加油添火,一旦兵戎相見,卻又不能立即軍事馳援,反而等着坐收削弱勁敵的紅利,而在戰場中死傷的,卻是自甘為馬前卒的代理人。
看看烏克蘭的慘劇,想想美國的言行落差,台灣人能不慎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