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何必再爭論高爾夫球場上應否建公屋?
據報,港府有意徵用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部份土地興建公屋。普羅大眾當然表示贊成,但亦有不少人對這建議有所保留。
支持者認為高爾夫球場只屬小眾及上流社會玩意,在土地及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為何我們還要把土地留給上流社會作享樂呢?反對者則認為香港要保持資本主義模式,並與國際接軌,就必須遷就國際商業社會的習慣。反對者更相信,主張拆掉高爾夫球場是一種仇富的表現。
我們不妨暫且擱下相關爭議;單看反對者之論述,實是非常牽強:
1. 興建或拆掉一個高爾夫球場,或以其部份土地作建屋用途,敢問又跟香港是否奉行資本主義社會有甚麼關係?內地奉行社會主義,但在改革開放後,為了招商引資,各省各市也曾興建高爾夫球場。此外,港府按合約精神檢視土地的用途及考慮續約與否,就算拆掉高爾夫球場,亦不見得對資本主義有任何抵觸。
2. 各地政府靠興建高爾夫球場招商引資,是上世紀80至90年代的講法,內地各省市也曾仿效。但香港並非有待開發之地方,早已是區內的金融中心,外資商人來港洽談生意,絕非在乎香港有沒有高爾夫球場。除非香港的高爾夫球場有十分獨特的賣點,否則這球場的全廢與否,對香港的競爭力根本無關宏旨,我們亦不會因為少了一個高爾夫球場而無法與外國接軌。
3. 某些人認為,把原有的高爾夫球場拆掉,是一種資源浪費及破壞環境的行為。但高爾夫球場佔用大量耕地及林地等重要土地資源,其運作模式亦會污染附近的水資源,最終卻只供一小撮人享用,本身便談不上環保了。如果只談環保,最佳的做法當然是把高爾夫球場還原成耕地及林地。
4. 還有人指,香港需要保留資本主義的運行模式,就一定會有貧富懸殊問題存在;更指責贊成拆掉高爾夫球場是一種仇富行為。其實,無論是奉行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貧富懸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即使是奉行資本主義的政府,亦需要努力解決貧富懸殊的情況,並減少財富差距,為大眾提供向上流的機會及為基層提供生活保障。資本主義給予人的願景,是在按資分配的情況下,社會資源可以充份活用及落入有能力的人之手裡,最終為社會創富,並讓社會裡的每個人也變得更富有、生活得更好;資本家毫無秩序及底線地對小市民剝削,亦不容於資本主義之治下。
筆者認為,反對者的講法雖然理虧,但在高爾夫球場周邊興建公屋的做法,實在比較愚蠢。如果該高爾夫球場經營有道,理應可帶動周邊的土地價值。原理上,就算要建屋,也應該興建低密度豪宅。港府亦可把部份地段以高價賣給私人發展商,從而充實庫房。如果在高爾夫球場周邊興建公屋,則會反過來把高爾夫球場的租值也拖低,單一個球場的土地,又不可能解決所有香港基層的住屋問題,怎樣計也是一盤「雙輸」的生意。
若不談賺錢與否,並以大眾利益的角度出發,我們甚至乎應該把高爾夫球場完全拆掉後,不只興建公屋,還可以考慮興建居屋及「首置盤」,也可以多建大型商場、公園、足球場、籃球場、游泳池及室內運動場等等。參考近年內地各省市的做法,不少80至90年代興建的高爾夫球場亦陸續不獲政府續約。內地政府的考慮點正是環保及公眾利益兩大原則。想深一層,奉行資本主義的香港,難道便不用理會公眾利益嗎?
最後,這爭議在香港不斷被人「翻炒」,到底是有何用意?港府明明有很多渠道增加土地供應。例如,只要我們重新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及《郊野公園條例》,便可以有大量的土地可用。為何多年來,每逢社會在討論如何覓地建屋的時候,輿論總是聚焦在一個高爾夫球場之上?這「土地大辯論」的「舊招數」,到底已「翻炒」了多少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