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中國為何需要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中華民族要復興,必須發展好經濟。要發展經濟,就不能沒有資本。因為有資本才能進行科研,才能興建廠房,購置機器,才能買原料、聘員工,以進行生產。因此,缺乏資本的國家,是很難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況且,中國不止想發展經濟,還想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那就不能單靠本國資金,還得借助國際資金。中國的競爭對手是美國,而美國強項就是善於動用全世界的資金,如果中國不能在金融能力上迅速趕上來,中國是會吃虧的。
香港在回歸前,已發展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希望香港在回歸後,一樣繼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以方便中國的公司來港上市集資,以及方便中國的外貿進行外匯兌換。此外,香港還可以提供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的風險對沖,為各類經濟活動提供信用擔保與保險分擔。近年,香港更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金融衍生工具,其交投的活躍程度,絕不比其他的西方金融中心遜色。
中國要發展經濟,就得經常進行上述的金融交易,而這些活動卻大都只能在資本主義的宏觀大環境下進行,因為金融市場本身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中國選擇行社會主義道路,是不容金融市場按資本主義的模式來運作的。
金融市場需要外匯流通,訊息流通,交易自由,政府盡量少插手干預。但在社會主義社會,政府要向社會與人民負責,所以會像家長一樣甚麼都想管,不容資本無序擴張。在這種情況下,外國的資金就不肯來。此之所以,回歸後,中國依然讓香港繼續行資本主義制度,讓外匯自由流通,訊息自由流通,並讓私有產權與人身自由都得到一定的保障。
除此之外,中國還容許香港行英國式的普通法,令香港更容易與紐約與倫敦匹配。再加上香港從英國人手上承傳了一套專業人士自主的制度,令香港專業人士的操守與服務水平,在回歸後一樣維持在很高的國際水平。這些都是內地的營商環境裡不易產生的。
此之所以,中國政府雖然曾多次在內地某些特區,想模仿香港發展金融業,但都不太成功。外國的資金都不肯大規模地參與,即使他們肯來,中國政府亦不敢不加管制地任由他們參與。因此,至今為止,中國只能建立一些供本國資本活動的金融中心,而沒法建立另一個像香港一樣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這種情況下,在可見的將來,香港仍將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為了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能正常運作,中國會繼續讓香港行資本主義制度,並讓香港人享有比國際上大部分地區都要高的人權與自由。香港人想維持現有狀況的話,就應該盡量在金融方面對中國有貢獻。其他的事情,中國已大部分自己也做得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