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的士行業須革新
馬路如虎口,上週末,一輛的士司機在炮台山疑失控,造成多人受傷,肇事司機已是85歲之高齡。首先,筆者必須指出,長者自食其力賺取生計,是值得敬重,是次意外屬於不幸,在此也向傷者和家屬表達問好。
其實,市面上的的士司機普遍「有些經歷」,行業更被視作退休後維持生計的避風港,難免造成青黃不接,對行業和香港運輸業發展來言,也不是樂見的。根據香港法例第374B 章《道路交通(駕駛執照)規例》訂明,年滿70 歲或以上的人士在申領或續領賀駛執照,須每三年提交「體格檢驗證明書」以延續車牌,測試駕駛人士的視力、精神狀態、骨骼及肌肉系統、平衡與協調、聽覺及其他是否患有任何慢性阻塞性氣道病、高血壓、心臟病、近期進行大手術和其他可能影響駕駛機動車輛能力之任何其他疾病等。據報章資料,現時市面上逾11萬名的士司機已年逾60歲,這趨勢也在呼喚社會建議運輸署對年長司機強制要求每半年進行驗身的需要。
相比同樣是職業司機行業的巴士,巴士公司卻能以獎金和福利成功吸引中青年、能操流利廣東話的新移民和少數族裔、重投社會的家庭主婦入行。巴士司機也能為旗下司機提供系統培訓和如遇車禍的法律支援。
當然,的士行業份額也受到白牌車、電召客車、電召貨車平台所蠶食。畢竟,的士作為商業載客車輛,其保險費較一般汽車更高,司機也需要付出車租、牌費、牌照等高昂的商業用途成本,這些不公平競爭,也窒礙較年輕職業司機入行。的士行業如果更能改善工時長、夜班煎熬、工作時間彈性低、形象傳統老土的弊端,恐怕短期內仍較難吸引新血入行。
筆者記得,新加坡有數家提供的士管理服務的集團,其中包括該國國營的工會,另外,其中一間的士管理公司要求司機穿清一色的白恤衫和打領帶,而的士司機在乘客上車時也會有簡單問候,這均有助成功提升行業服務形象。香港小型的士行其實可以仿傚,建議租用的士的司機也穿著清一色的「制服」,塑造「計程車車隊」正面形象,提升服務質素。
始終,的士除了是運輸業,其實更是服務業,的士司機也是向遊客展示香港禮賓的一面。要享受增值服務,就得付上額外費用,例如在的士車廂內提供手機充電服務、出售瓶裝或罐裝飲品,出售雨傘/紙巾/口罩等服務,既能增加的士司機收入,也能讓乘客享受實質的服務需要,達致雙嬴。此外,運輸署可以考慮增設的士夜間起錶服務費,為通宵更的士司機賺取更合理的回報,與此同時,的士車行和營運商可以招攬商界和香港特區政府部門在的士車廂內座位、車身噴漆和車頂投放商業廣告,增加的士司機收入或讓廣告收入補貼車主從而降低車租成本。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