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關注:中韓專家共論東北亞安全
(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韓總統訪美前瞻及其對中韓關係的影響”國際研討會本周二舉行)
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韓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韓總統訪美前瞻及其對中韓關係的影響」國際研討會本周二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來自中韓兩國的資深學者們共同探討了在當前國際戰略風雲變幻,國家間關係撲朔迷離的大背景下,東北亞地區如何維持和平穩定的議題。
南韓西江大學教授金載天對比了冷戰和新冷戰的異同點,他說,與冷戰一樣,新冷戰也是為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而展開的地緣政治的競爭,不過地理背景從歐洲轉移到了印太地區。對比起來,新冷戰跟冷戰一樣,都有意識形態競爭的色彩,並且出現了陣營化的一些特點,但新冷戰每個陣營之間的經濟依存度特別高,比如說,中美之間的經濟往來頻繁,交易越來越多,因此他認為中美之間全面脫鈎是不可能且不現實的,他認同一些專家所講的,中美之間確實存在競爭,但同時也存在合作的意義。
清華大學教授達巍表示,現在的大國關係跟美蘇的冷戰確實完全不同,但是好幾個主要國家正在以一種非戰爭的方式進行戰略競爭甚至是對抗,世界正在走向陣營化是不爭的事實。在美蘇冷戰當中,世界是兩種意識形態,兩個平行經濟市場,以及兩個軍事集團之間的對抗,但今天的中美關係完全不是這樣。他說,中美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關於連接性的競爭,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的對華戰略基本可以概括為兩件事情,一是增強美國與世界各國的連接性,二是削弱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連接性,但中國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尋求削弱美國跟其他國家的連接性,但要增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連接性。南韓希望自己發揮一個全球樞紐國家的作用,達巍不認為南韓可以通過片面地加強與日、美的同盟來實現這個作用。
南韓國防研究院高級研究委員宋和燮指,後冷戰時期全球化推進過程當中出現了一些國際秩序和國力差距的變化,中國在其中發展非常迅速,因此很多人會對中國態度逐漸強硬,會說中國正在以自身的歷史和價值觀挑戰現有國際秩序,最近比較受關注部分就是經濟安全方面,比如說半導體,稀土的穩定供應鏈,培育保護重要高科技技術,網絡安全,打擊假冒信息等問題。所以日本方面目前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在東亞地區提升其威懾能力,從最近日本發表的印太框架內容來看的話,他們正在考慮一些新的戰略。
吉林大學教授巴殿軍系統分析了日本去年出台的安保三文件中體現的外交轉向,他表示,近幾年日本國家的安全戰略的變化非常之大,由於國家安全政策調整,它的對外關係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日本安保文件中已把中國定位為最大的安全戰略挑戰,但保留了全面提升日俄關係,這個很有深意,同時我們也看到它在安保戰略目標制定的時候,還着重強調了台灣作為日本的友好的合作方的相關內容。概括來說,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正在放棄和平主義的路線,走上擴軍備戰的道路,換句話說,中日韓的區域合作已經不是日本的最主要的外交優先選項,而強化日美同盟,對抗中國或者是在亞洲主動承擔對抗中國的這樣的角色,正在成為日本外交的優先選項。
南韓統一研究院高級研究委員趙漢範表示他個人不同意新冷戰的定義。他認為在東北亞地區出現新冷戰,或者提出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現在全球價值鏈都是共同的,新冷戰這樣的說法毫無根據.如果是國際局勢真的朝着這個方向發展下去的話,不僅不利於中國和南韓的利益,也不利於全球的利益。中韓之間應該形成一種合作關係去打破形成新冷戰的一些趨勢。
上海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劉鳴評估了中美競爭與俄烏戰爭背景下的北韓軍事與外交行動。他說,第一,中美競爭與俄烏戰爭總體是有利於北韓的生存與活動空間,來自於美國的無核化方面的戰略壓力大大減輕。第二,中國與美國已經不可能合作共同約束北韓行為,這是中美戰略競爭的一個結果。第三,中國與俄羅斯開始理解北韓發展獨立的軍事威懾力量,反制美日韓同盟已經成為地區戰略的優先性與必要性。第四,北韓認為中美是長期的戰略競爭,目前它不會公開選邊,不會完全與中國共同行動。第五,北韓明白其軍事優先的發展在戰略邏輯上與中國抵制反擊美國霸權是一致的。第六,俄烏戰爭有助於北韓在軍事上擴大與俄羅斯的關係。
劉鳴也分析,加快核導發展與防止半島陷入戰爭是並行的目標,北韓已經進入到核導發展不可逆的新階段。在加快核導精細化、實戰化、系統化,武器擴大化方面,北韓已經不準備通過談判來換取國際社會放鬆經濟制裁,改善對美關係,討論的目標已經不是所謂的無核化,而是核軍控。另外,無論南韓是否走向核發展,或者美國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或者南韓享有北約的所謂核共享地位,北韓都不會走回頭路。他也說,北韓並不準備戰爭,在挑釁中仍然控制底線,核試驗是中國不能容忍的紅線,也是國際社會的底線,除非發生美韓對朝更嚴厲的軍事威懾行動,否則它不會進行核試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