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中韓三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中評智庫基金會國際部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郭至君擔任主持人(中評社 陸文煜攝)
中國前駐韓大使寧賦魁(資料照)
韓國全球戰略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評社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載皓(中評資料照)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周邊與全球戰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資料照)
韓國統一研究院先任研究委員申鍾浩(受訪者提供)
吉林大學朝鮮韓國研究所所長、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慧智(資料照)
韓國世宗大學中國通商學教授崔弻洙(受訪者提供)
山東大學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傑(資料照)
中韓建交三十周年回顧與未來展望”會議現場(線上會議截圖)
韓國漢陽大學國際學大學院中國系教授、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閔貴植(受訪者提供)
由中評智庫基金會和中國評論通訊社主辦、韓國全球戰略與合作研究院協辦的中評智庫思想者論壇日前通過線上方式舉行。論壇以“中韓建交三十周年回顧與未來展望”為主題,來自中國及韓國的8位專家學者分別探討了東北亞安全格局的變化與中韓關係、中韓經貿關係現狀及其展望、中韓人文交流成果與未來發展等議題,並為中韓關係未來發展提出思考與對策。
與會者包括:中國前駐韓大使寧賦魁,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周邊與全球戰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吉林大學朝鮮韓國研究所所長、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慧智,山東大學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傑,韓國全球戰略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載皓,韓國統一研究院先任研究委員申鍾浩,韓國世宗大學中國通商學教授崔弻洙,韓國漢陽大學國際學大學院中國系教授、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閔貴植。此次思想者論壇由中評智庫基金會國際部主任、研究員郭至君主持。
中國前駐韓大使寧賦魁在開幕致辭中提到,中韓兩國各界隆重紀念中韓建交30周年,一是為了總結過去30年中韓關係發展的成果及經驗教訓,二是為了展望中韓關係的未來,推動中韓關係更好、更穩地向前發展。
寧賦魁表示,總體來看,中韓關係繼續向好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向沒有改變。發展中韓友好符合兩國和兩國國民的根本利益,這已在兩國各界形成普遍共識。當然,未來兩國關係的發展可能還會遇到新的困難與挑戰。從目前情況看,中韓雙方需要高度重視並積極解決的問題包括:一是在各領域坦誠深入溝通,提高政治互信,堅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二是防止兩國產業鏈、供應鏈脫鈎,深化兩國經濟合作,推動兩國經濟合作高質量發展;三是妥善處理美國因素對中韓關係的衝擊,尊重、照顧彼此重大關切與核心利益;四是管控好兩國民間、文化層面的爭議、摩擦,防止這方面爭議增多,影響兩國關係的總體氣氛及對政治關係的衝擊;五是加強在朝鮮半島事務與地區安全問題上的溝通協調,共同努力推動半島問題的政治解決及維護地區的和平安寧。
寧賦魁說,國與國之間出現問題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態度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要看到,中韓關係歷經30年,日臻成熟,我們完全可以用成熟的方式、成熟的合作,以積極、友善、坦誠、尊重的態度坦然面對並積極解決這些問題。只要雙方尊重、照顧彼此重大關切和核心利益,未來,我們完全可以化解新的挑戰、克服新的困難,推動中韓關係邁上新台階;只要我們堅持深化各領域合作,尋求並擴大共同利益,堅持合作共贏,我們合作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大,合作的領域就會越來越寬。他相信,擴大合作將使中韓關係的發展充滿活力,給兩國和兩國國民帶來更大更多的利益。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在發言中表示,推進而立之年的中韓關係健康發展要穩妥的處理好四個結構性因素:第一,朝鮮半島有可能出現新的緊張,一旦半島局勢緊張,有可能會增加中韓關係發展的難度;第二,中韓關係最大的潛在困難就是美韓同盟的發展已經超越雙邊範圍,損害到中國利益;第三,東北亞地區可能出現陣營對抗和新冷戰格局;第四,地區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發展也可能會影響到中韓關係發展。
王俊生表示,當今國際局勢處於冷戰結束以來最復雜、最敏感的時候,俄烏戰爭、新冠疫情、地區局勢動蕩、世界經濟發展低迷的影響交替叠加,中韓作為當今世界兩個重要國家,理應進一步加強溝通,加強合作,互相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這不僅對兩國關係至關重要,對於維護地區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至關重要。
韓國統一研究院先任研究委員申鍾浩在發言中指出,2008年中韓兩國雖然就“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達成了協議,但之後的中韓關係反而沒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理由有三個方面:第一,韓國和中國之間仍然缺乏“政治信賴”,因此兩國關係的不穩定性一直持續到現在;第二,外部因素也在影響中韓關係,例如“美國因素”和“朝鮮因素”;第三,兩國的國內輿論和兩國人民的相互認識也是影響中韓關係較多的因素。
申鍾浩表示,中韓要想在相互信任和合作基礎上面向未來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需要克服三點難關。第一,為瞭解決一直以來阻礙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實質性進展的“政治信任不足”問題,有必要重新啟動現有各個渠道的中韓戰略對話,並使其定期化;第二,為實現韓半島和平,中韓合作應該進一步具體化並切實施行;第三,要制定解決中韓社會文化矛盾及危機的管理方案。
吉林大學朝鮮韓國研究所所長、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慧智在談到中韓經貿關係時表示,過去以來,中韓經濟合作“壓艙石”的作用明顯,但目前中韓經濟關係面臨“脫鈎”、“斷鏈”的風險。張慧智認為,風險體現在三個大的方面:一是中韓之間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日益激烈;二是中美戰略競爭給中韓經濟關係帶來諸多挑戰;三是政治外交上,尹錫悅政府強調的“價值觀外交”,以及加入QUAD,加強美日韓安全合作等對外政策給中韓經濟關係帶來不確定因素。
張慧智認為,中韓在經濟合作理念下需要解決多個問題,包括:一、盡快達成中韓FTA第二階段協議,將其提升為真正的高水平貿易協定。中韓產業鏈、供應鏈、科技合作等領域完全可以通過中韓第二階段FTA提供制度性保障。二、通過RCEP等多邊框架加強第三方市場合作。中韓共同加入CPTPP。三、應聯手破解美國的“芯片聯盟”等排華條款,規避其對兩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的破壞。
韓國世宗大學中國通商學教授崔弻洙表示,中韓建交30年來,中韓相互投資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崔弻洙將其投資階段分別概括為4個步驟,其中韓國對華投資主要是綠地型(Green Field,設立新的法人和設施),其自2017年以來進入新投資和投資回報並存的重構時期;中國對韓投資則主要是棕地型(Brown Field,收購已有公司的股份和設施),自2012年以來進入第一個成長期,2017年步入第二個成長期。這種持續的相互投資各自發揮出較大的綜合優勢,韓國對華投資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中國對韓的投資則實現了先進技術的流通,但由於國際形勢和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中韓投資各自面臨著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如為適應市場發展韓國對中國投資的企業與本國的聯繫呈減弱趨勢。崔弻洙提醒,若只關注政治話語,那麼脫鈎現象就會被高估,中韓企業都需要警惕政治和思想上的急躁。
山東大學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傑在談到中韓建交30年的人文交流情況時表示,人文交流是增進兩國國民相互瞭解的主管道,是維繫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穩定器。中韓建交30年來,兩國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在文化、教育、學術、媒體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經濟合作構成了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三大支柱。同時,中韓在人文交流領域也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干擾因素的一些挑戰,妥善處理爭議和分歧,夯實中韓關係發展的民意基礎,將是今後發展兩國關係的重要課題。
牛林傑認為,造成中韓民意基礎不穩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歷史文化爭議頻發;韓國媒體負面報導;外部因素成為中韓民間友好度降低的主因——這些外部因素包括:“薩德”事件的負面效應、新冠疫情的負面效應、美西方媒體涉華報導的負面效應。牛林傑認為,未來,中韓人文交流應相互尊重各自制度差異和文化傳統習俗,避免將人文領域爭議政治化。兩國應以中韓建交30周年為契機,進一步提升中韓人文交流戰略對話機制的級別,推進著眼於長遠發展的人文交流制度化建設。
韓國漢陽大學國際學大學院中國系教授、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閔貴植在發言中,首先指出中韓之間目前存在四種主要矛盾:第一,中韓矛盾主要發生在歷史主權和文化主權等抽象性較高的領域,因此很難解決;第二,網絡時代假新聞增多,助長了兩國之間的不信任;第三,吸引眼球的不夠專業的媒體或網紅妨礙公正的報導,以極負面的方式誘導兩國的形象;第四,在韓國,親美反中情緒仍然存在,並且最近這種傾向越來越強。
閔貴植對中韓未來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雙方應承認兩國民眾的情緒矛盾已達到嚴重的程度,並認為有必要對此採取相應的對策;第二,要重視兩國青年一代的反目現象,採取必要措施;第三,要強化符合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市民教育。
韓國全球戰略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載皓在閉幕總結發言時談了三點感受。黃載皓說,第一,尹錫悅總統上台後,韓國政府、外交和社會都呈現出新特色,韓國和全世界的體制、意識形態都發生變化。新的五年里,韓國期待和中國相互尊重,兩國關係也面臨新的調整。第二,目前,中韓間非經濟的互動帶來政治上的摩擦,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解決不了兩國的政治矛盾,令人擔心。雙方要思考能否接受對方的崛起,做到良性競爭。新的三十年里如何建立外交關係,兩國必須回顧過去,面對現實,設計新的未來。第三,中韓建交三十年,雙方克服了很多困難,獲得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成就。中韓兩國共同影響了全世界的地緣政治、經濟生態以及歷史環境,應當記不忘初心,飲水思源。
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陸續刊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