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選制不再「唯直選論」 區議會改革體現香港特色民主路
特區政府的地區行政檢討方案出爐,方案內容一如外界預料,對區議會選舉制度進行了大手術,直選議席減少並採取雙議席單票制;增加地區委員會組別及恢復委任制,令區議會的產生方法更加多元,人才來源更加多元化,直選再也不是「唯一」而是變成「其一」,這也是外界對於這次區議會改革的一個關注點。
有泛民人士以直選議席減少為由認為這是民主倒退。然而,區議會甚麼時候變成了「民主試驗田」?有誰說過區議會最後形態是走向全面直選?沒有,基本法從來沒有寫過,97條寫得很清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的表述已經明確了區議會的角色和定位,既然是非政權性,自然沒有必要一定是直選,任何的產生辦法都可以,關鍵是如何更好地發揮區議會的職能,更好地為居民服務。如果直選做不到,就必須改革。
任何的選舉制度設計都不是天馬行空,不能理想主義,更不能生搬硬套,制度好不好,不是以是否直選來論定,而是要看選制能否產生良好結果,否則過程如何民主,如何一人一票,但得到的卻是一個烏煙瘴氣、失能、癱瘓的區議會,這就說明了原有的制度有問題,說明在區議會實施直選不是合適做法。
早年政府推動區議會民主化,有其特有的背景、有各種政治上的考慮,更加沒有人設想得到泛民之後出現的激進化趨勢。如果當時知道泛民將全面滑向激進,將會全方位、無底線的打擊特區政府施政,相信區議會的全直選也必定會更加慎重,不會「撼頭埋牆」。現在區議會改革不是要以今非古,而是因應區議會出現的各種亂象,進行一次糾偏和整頓。
這次區議會改革一個核心就是去政治化。有泛民人士反駁指,選舉就是政治,區議會怎可能去政治化?現在政府方案已經給出了答案,區議會去政治化的關鍵在於選制改革,通過大幅減少直選議席,增加地區委員會組別及恢復委任制,令選制更加多元,更加均衡,同時增加參選門檻,在參選資格上加入了兩重「安全閥」,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從而遏止區議會政治化歪風。
毋庸諱言,區議會政治化、激進化的病灶就在於一人一票的直選。區議會參選人為了刺激投票率,往往更熱衷於挑動、炒作政治議題。始終,與一步一腳印的地區工作相比,炒作政治議題、幾句政治口號已足以吸引大批市民投票,誰還會真心從事地區工作?當選的區議員已經享受了政治化的好處,之後只會更加變本加厲的在區議會上炒作政治,這是人性使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019年區議會出現的種種亂象,正是政治化歪風的極端顯現。
如果不改革,任由區議會變成政治角力平台,變成阻撓以至打擊政府施政的平台,這不但與區議會的定位背道而馳,更會嚴重影響香港的地區治理,市民的民生需求難以通過區議會解決。因此,這次區議會改革的重點是去政治化,目的令區議會回歸自身的法律定位、聯能和使命,從而提升香港的地區治理,並體現行政主導原則。在這個大目標下,選制改革所考慮的自然不是直選與否的問題,而是哪一個制度更有利於發揮區議會職能,更有利於地區治理的問題。既然全直選與區議會的職能、定位相抵觸,自然需要修改。
中央出手完善香港選舉制度,選委會、立法會及行政長官選舉三場選舉並已順利完成,其背後都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就是改革着眼的是香港的治理,着眼於人才的選拔,着眼於選制的認受性和代表性,更着眼於香港的整體利益,而不再是「唯直選論」。以往香港社會討論政制發展時,往往出現「兩個凡是」,凡是直選就是民主的體現,凡是直選都是進步。不能否認直選有其優點,但從實踐上看直選同樣帶來各種後遺症,在制度建構上需要實事求是,更要因地制宜,就是英美等民主國家的首腦,也不是所謂一人一票直選產生,如果一人一票的直選是真正民主的體現,為甚麼英美還要保留原有制度?
這說明直選只是一個制度,有優點也有缺點,不是唯一的真理,更不是甚麼普世價值。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目的是建立一套香港特色民主路,不再陷入「唯直選論」的迷思,聚焦於治理和賢能政治,並且具有更均衡、更廣泛的代表性。
在這樣的思路下,香港的選舉制度將不會再走以往老路,不會再視直選是民主發展的唯一路徑。從中央的角度看,完善後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顯現出新氣象,行政立法良性互動,行政主導重新彰顯,政府更能做事。現在對區議會的改革,也是沿用同一思路,這是香港政制發展的必然,不論是否喜歡也必須接受,這就是現實政治,也是政治現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