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精神分裂的本港樓市報道

2023-07-17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shutterstock_1615926691 (3).jpg
某日,電視台報道了兩則有關本港樓市的新聞。第一則談及發展商的「一手樓」銷售情況。第二則說的是「二手樓」交投。兩段新聞是一口氣、無間斷的播放出來。

在「一手樓」銷售方面,新聞報道員指,由於美國聯儲局加息的步伐放緩,市場普遍認為利息將於年底見頂,經濟開始復甦,成交宗數有回升跡象,某發展商大型屋苑獲超額認購......簡單來說,就是利息即將見頂、經濟有復甦之兆,發展商的「一手樓」成交宗數回升。

然後,電視台播出「二手樓」交投相關的新聞,報道員卻指出,儘管聯儲局加息步伐有放緩跡象,但預計利息將會在高位徘徊一段較長的時間,再加上經濟復甦步伐不似預期,買家入市意相對審慎。某大型屋苑業主以低於市價10%,相比最初叫價累減15%,才能把手上物業沽出;各大藍籌屋苑成交價均錄得顯著跌幅......總括而言,由於預期利息仍在高位橫行一段時間,經濟復甦動力不足,二手樓交投回落,價量齊跌。

若分別看這兩則新聞,本是沒有甚麼大問題,但兩則新聞一起看,卻教人有一點錯亂。為何在同一個時空裡,電視台對本港經濟層面的分析竟是如此自相矛盾呢?

聯儲局加息幅度減少而利率跡象見頂,到底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經濟復甦的幅度不似預期,環球經濟不景氣,內地增長放緩,內地及本港出口數據表現欠佳,都是「經濟寒冬」的警號,為何只有「一手樓」買家視而不見?本港物業市場是否正在尋底,還是繼續復甦?為甚麼發展商的「一手樓」市場及一般業主的「二手樓」市場竟似在平行時空裡?最低限度來說,是否本港用家及物業投資者都情願購買「一手樓」而拚棄「二手樓」呢?

歸根結底,電視台在處理新聞資料時並沒有做好過濾的工作;在處理相關報道時,才會出現南轅北轍,相互矛盾之情況。

在報道發展商的「一手樓」市場時,新聞報道員忽略了至少三個重要資訊。其一、雖然不同的發展商正努力「沽貨」,但每個發展商在「推盤」時都依然會逐少把單位推出。因此,發展商在「推盤」時才會出現「超額認購」的所謂「利好消息」。如果我們細看真正的成交宗數的話,不少發展商的樓盤每期就是只推出數十伙,最終亦非全數沽清。其二、於本年度起,除了在2月至3月份,有個別發展商在第一輪推盤表現理想後曾試過加價之外,其後發展商的出價都相對審慎,並以貼近「二手樓」的價錢拋售物業。簡單來說,就是「一手樓」市場其實正在減價促銷,並正在搶奪「二手樓」市場的生意。其三、本港發展商手上的樓盤供應創15年新高。據悉,預計本年合共有潛在95,000個新單位供應,樓尾樓單位高達至少15,000個。

本港發展商的「新樓盤供應」及「貨尾樓」均創新高,如在過去20年來的低息環境裡,大家都沒有「推盤壓力」。發展商始終會有序地輪流沽盤,不會急於一次過把手上的物業拋售。

但在現時高息環境的壓力下,一個月HIBOR已在4至5厘橫行一段頗長時間。發展商的借貸成本多以浮息計算,並沒有「最優惠利率」作為封頂保護。如果發展商持貨兩年,便等同白白消耗了10厘的利潤。根據現在的市況,一般發展商的住宅項目毛利率只在2成至2成半左右而已,還有誰會願意多付利息呢?這些年來,個別發展商以高價購地,新樓定價遠超該區「二手樓」市場,現時更恐怕要蝕本收場。因此,本港發展商在高息環境下,確實有「推盤壓力」。過去3年的疫情裡,很多發展商都放慢了建築發展及銷售的步伐,一直期望「通關」後可以「復常」。這變相促使一眾發展商積累更多存貨,直接增加了現時「去存貨」的壓力。

儘管本港發展商的借貸比率相對內房商低得多,但在高息環境下所面對的壓力因素,兩者都是大同小異,只是程度有分別而已。

若把兩則新聞合起來看,我們便清楚知道本港樓市正在走下坡。發展商急於「去存貨」,它們正積極推銷手上的「一手樓」,並以「二手樓」的價錢「搶生意」。「二手樓」業主則要作出更大幅度的「折讓」,才能把手上物業沽出。

shutterstock_1085018582.jpg

但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二手樓」業主的房貸都有「最優惠利率」作封頂,且很多於早年購買單位的業主,現時已把按揭供完。除了急於移民或換樓的業主之外,其實大家都沒有急於成交的壓力。簡單來說,在高息環境下,一般「二手樓」業主都不太受高息影響,情況反而比發展商為佳。因此,「二手樓」的成交價格跌得比「一手樓」更厲害,但成交宗數卻一直在萎縮。

媒體在處理本港樓市新聞時,為何會在同一個時空裡,有不同的推論呢?由於本港發展商在「推盤」的同時都會發放「新聞稿」,負責人亦會接受傳媒的訪問,甚至乎還找來業界權威、代言人或傳媒人寫「鱔稿」。發展商在公布每周業績的時候,自然會以自身角度出發,除了報喜不報憂之外,更會想盡辦法的營造「一片大好」的形勢;「賣花」豈能不「讚花香」?

新聞工作者在訪問發展商的「一手樓」銷情時,接受了經過它們剪裁過的消息,十之八九都沒有經過消化而照單全收。它們再調研「二手樓」市況之際,查看政府數據,訪問業主及經紀,便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在同一個時空的經濟環境裡,便產生出不同的演譯。

整體來說,我們不必對本港住宅樓市的前景太悲觀,但亦不應該受發展商的影響而不斷誤以為「形勢一片大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正式出爐,當中最受關注的3項樓按措施分別為(一)3大辣稅大幅調整,額外印花稅(SSD)適用年期由3年縮短至2年,買家印花稅(BSD)及新住宅印花稅(NRSD)的

    曹德明  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