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對香港未來的樂觀希望
2016-11-11
AAA
團結香港基金二周年晚宴
主席董建華先生講辭
2016年11月11日
對香港未來的樂觀希望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晚上好。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團結香港基金已經完成了第二年的工作,剛才的一段簡報,看到基金會的工作是相當充實和多姿多采,相信大家都感到非常鼓舞,覺得我們的努力實在是充滿意義而且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
在座各位,都是懷著一股熱誠,希望服務香港,為香港尋找更好的路向而來。我對你們的努力和支持,致以無限感激。
然而,香港始終還是處於充滿挑戰的時刻。前年,我們經歷了「佔中」和政改的困擾。近日,竟然又發生令全港七百萬市民同感憤慨的立法會宣誓風波,有候任議員在莊嚴的立法會宣誓時公然侮辱中華民族,鼓吹港獨的事件!這不單止是一個牴觸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大是大非問題,更衝擊了「一國兩制」的基礎,損害香港和廣大市民的利益。
出現這樣的事情,我感到真是十分痛心。相信很多朋友亦都會一再感到失望、甚至憤怒。對於今次的事件,以及香港近年發生的風風雨雨,我從各方面的接觸、交流,和思考所得,想趁今晚這個機會,與各位分享我對香港前景的看法。事實上,我對香港的未來,始終抱有樂觀的期待。
原因有兩個:我對一國兩制有信心,對香港人的智慧有信心。
一、「一國兩制」,香港基石始終如一
首先亦是最重要的,中央政府對堅守「一國兩制」的決心,始終如一。「一國兩制」是香港自回歸以來的發展基石,只要這個基石不變,香港的未來肯定是光明的。
「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香港生根立命之本,任何的偏離,對我們的損害實在難以計算;所以,我在此一定要告訴香港的反對派人士及市民大眾,我們必須嚴肅堅守,不要讓一小撮煽動港獨的人士對我們這個立命之本造成任何破壞。
保障香港法治經濟與競爭力
香港回歸即將20年,這些年來,香港無論在法治、港人治港、市民的生活自由等,始終按照「一國兩制」的設定,沒有受到絲毫的損害。我在這裡套用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先生,於今年五月訪港時說的一句話,他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說的「初心」,就是指當年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本意就在於國家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大前提下,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而這個構想,關鍵是在「前提」二字,先有一國,後有兩制,亦即是說,香港是中國主權內的一個特區,如果香港脫離了這個關係,就再不是「一國」,違反了主權的原則,「兩制」亦會不再存在。
回歸以來,中央政府一直信守「一國兩制」的承諾,堅守維持香港現行社會、經濟制度、生活方式不變,亦保障言論、出版、宗教、集會、結社、旅行、遷徙和通訊等自由;在私人財產、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及外來投資等亦嚴格受到法律保障。所有這些我們香港人珍惜的事物和價值,都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一一實現。
法治一直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基本法》特別為香港的法治提供了穩固的基礎。世界銀行進行了一個名為「世界管治指標」的研究,審度了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的管治指標,以100分為滿分,香港特區在1998年的法治指標是80.4分;在2014年更達至93.8分。這個評分,足以證明回歸後香港的法治,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其他如美國傳統基金會 (Heritage Foundation) ,亦連續22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國際著名的加拿大菲沙研究所 (Fraser Institute),2016年最新的經濟自由度報告,亦再次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香港的競爭力,同樣受到「一國兩制」的保護,甚至提升。最近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Business School) 發表的《2016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再獲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以上幾個報告和評選,都是國際有力的見証,香港在「一國兩制」的運作下,始終保持強健的經濟活力;「一國兩制」是香港社會民生發展的基石,亦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個「護身符」。基石從來沒有動搖過。
沒有「一國」就沒有「兩制」
在信守「一國兩制」的同時,我們需要清楚明白,國家對民族大義問題的態度也是斬釘截鐵、堅定不移的。
這幾天翻看鄧小平先生文選,讀到了他於29年前,即1987年4月,在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精闢發言,他當時談及香港日後發展狀況,正正印証了今時今日香港所發生的事情。
我抽出其中一段與大家分享,讓在座各位重溫這位偉人的雄才偉略,也讓我們清晰了解中央政府對維護國家主權的嚴正態度和行動。他說:「有一個問題必須說明:切不要以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來管,中央一點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了。這是不行的,這種想法不實際。中央確實是不干預特別行政區的具體事務的,也不需要干預。但是,特別行政區是不是也會發生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難道就不會出現嗎?那個時候,北京過問不過問?難道香港就不會出現損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夠設想香港就沒有干擾,沒有破壞力量嗎?我看沒有這種自我安慰的根據。如果中央把什麼權力都放棄了,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混亂,損害香港的利益。所以,保持中央的某些權力,對香港有利無害……中央的政策是不損害香港的利益,也希望香港不會出現損害國家利益和香港利益的事情。」
目前香港發生的宣誓風波和出現所謂民族自決的意見,正正是有損國家和香港的利益,中央將事情清晰解釋和嚴格規範,是負責任的做法和對香港長遠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做法。所以,對於今次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第104條的釋法行動,我是絕對贊成的。這是唯一最適當的辦法,將一切亂局反正,走回正軌。
香港社會有小部分人,包括一些法律界人士,認為這次就「反獨」事件,人大釋法會影響香港司法獨立及對法官構成壓力,我對這個看法極之不認同。
我為大家提供三個重要考慮因素:
一、人大釋法根本就是香港法律體系的一部分
根據《基本法》第158條,《基本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這意味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進行解釋,是香港法律體系的一部分。而且,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權是全面的,這一點在1999年的「劉港榕案」中,香港的終審法院已經在判詞中明言: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權是「普遍而且不受任何限制的」。這其實也是體現了全國人大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及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地位。
二、人大釋法都是集中在中央政府負責的事務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於行使釋法權是非常嚴肅而謹慎的。自回歸至今,除了本次涉及「港獨」問題的釋法之外,其餘四次釋法分別包括1999年針對居港權問題、2004年針對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2005年針對補選行政長官任期,以及2011年針對剛果案所涉及的外交豁免權問題;連同在回歸前1996年對實施《國籍法》的解釋,可以看到,人大釋法的內容,每次都是集中在中央政府負責的事務上,涉及公民身份、外交,以及根據《憲法》第62條第13款由全國人大負責的特區政治制度設計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對於香港法庭獲授權在《基本法》下對自治範圍內條款自行解釋的安排,全國人大常委會表現出充分的尊重。
事實上「港獨」主張已經超出了自治範圍,牽涉到國家的根本和統一問題,屬於中央政府負責的範疇。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此作出回應,也是憲制責任之所在。作為對保護《基本法》的回應,全國人大常委會才進行了這次釋法,正本清源,以免再有人混水摸魚,傷害香港的法治。
三、釋法不妨礙法治
人大釋法既然是法律體系的一部分,按照法律規則、符合法律程序行事,又何來妨礙香港的法治呢?如果各人都以自己心中的一把尺來評價事物,以個人判斷代替最根本的法律規則,這便是真正的妨礙香港法治。我相信香港人是明白事理的。我希望法律界的專家也會認識到這個真理。
有法律界朋友說,人大釋法的時間是衝著香港法庭和法官而來,是故意這樣做的,其實這也是不對的。了解人大工作程序的人都知道,人大常委會定於每年雙月的月底開會,今年十月份開會的日子因為與六中全會會期有衝突,所以改了時間到11月初。我們都知道,法官不是敵人,其實釋法所針對的只是港獨,釋法內容也只是針對港獨。
事實上,所有人都明白,香港的未來,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尊重「一國」,堅守「兩制」。這是香港長治久安的保證,也是香港抵抗嚴重撕裂的最佳良方;維持「一國兩制」最符合香港和國家的整體利益。
人類在探討如何彌補分歧、增強融合上,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而「一國兩制」應該是在一國之內,讓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可以團結在一起共建家園、持續探索最好的香港。
面對「一國兩制」,今天的香港需要一個更宏大的視野和歷史觀,需要一個中國本位而非僅僅香港本位的思維。 正因為「一國兩制」的實踐遭受挑戰,才需要我們加強堅守,我們香港在「一國兩制」問題上是不可以退的,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向前一步,才是我們的希望。
二、港人大是大非的民族智慧
第二個令我對香港前途仍然充滿信心的原因,是我知道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香港人都會展現中華兒女的民族智慧和情懷。
今次立法會發生的宣誓風波,個別候任議員的所作所為,侮辱、傷害了全世界的中華同胞。在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香港人表現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是一點都不含糊的。從現實的分析和民意的取向,我們看到絕大部分的香港人,一面倒的捨棄了損害民族尊嚴的愚蠢行為,而且立刻選擇回歸中華民族的本位。事實上,由始至終,「港獨」根本就是沒有市場的。
基金會凝聚社會正能量
接下來,我想說說團結香港基金兩年來的工作,我們得到許多社會人士的大力幫助。各位朋友盡心盡力,支持和指導基金會的工作,令我感激萬分。
基金會一直關注社會民生問題,特別是高樓價難以置業,貧窮和中產階層的生活壓力,以及年青人上流問題等等;為此,這一年來我們聯同多位學術泰斗發表了6份研究報告,每一份都擲地有聲,得到有關持份者,以及社會廣泛的跟進和關注。
我們很高興看到特首及其領導的現屆政府也是專注解決民生問題,已陸續投入更多資源在改善民生的不同領域, 包括加推土地增建房屋的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增加對醫療、科創、教育、扶貧等投資。
但我們需知,有關民生的公共政策成效不是即時立見,各界人士需要衷誠合作和緊密配合,才能推動這些惠及廣大市民的福利。在座各位一直都十分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希望你們繼續幫助推廣和推動基金會的報告和建議。
從基金會最近舉辦的兩個項目,得到社會不同階層的熱烈支持,清晰顯示了香港人愛護香港,全力以赴為香港創造美好明天的「赤子之心」,使我深深感動。
我們在今年六月決定在九月舉辦為期八天,國家科技部大力支持的「創科博覽」。當籌備工作開始,我們同事電話一到,立刻得到意想不到的快速支持。結果,我們得到科創界港科院、香港工程科學院、香港科學會、科學園以及數碼港五個領航機構、7家大學院校、70多位教授專家、來自300多間學校近千位校長及老師、75個機構、特區政府、中聯辦以及6萬的市民大眾包括3萬3千多位中小學學生等的熱烈響應,使博覽演變成為全社會的科創盛事。
在我們發表「社會創新」研究報告之後,基金會推動建立「商社聚賢」平台,百多位年青商界精英欣然接受邀請成為始創成員,貢獻他們寶貴時間及資源,與社創人士互動,為廣大市民特別是基層人士提供多元服務。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結合商界和社福界的平台。
今天的香港,需要的是源源不絕的正能量,對前途緊抱樂觀希望,凝聚動力,建設香港。期望大家穩守「一國兩制」的基石,充分發揮中華兒女的民族智慧和血脈根緣,伴隨國家的迅速發展,團結一致,再度啟航。
多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