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欠土地的世界大都會
施政報告籲思考用郊野公園地建屋。(大公報資料圖片)
【思考香港短評】香港人口密度很高,作為國際都會,香港的人口密度跟其形象不大協調。幾年前,《時代雜誌》提出「紐倫港」(Nylonkong)概念,紐約、倫敦及香港並列為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事關三大都會有相似的文化特色及經濟成就。然而,我們可配得上這稱號嗎?
原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早前在網誌指出︰「香港有700多萬人口,現時居住的地方有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達27 000人……與香港人口密度可以相提並論的大城市,只有孟加拉達卡和印度孟買。」事實上,紐約人口也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為19700人,香港只高出其四成。不過,倫敦只有10100人;香港視之對手、不入21世紀世界三大國際都會的新加坡略高,也不過是10500人,香港高出其兩倍多。
新加坡可以不高興,因為她似乎被加入「紐倫坡」才合理。事實上,新加坡過去45年積極填海造地,增加1.4萬公頃土地,填海佔土地面積20%,反觀香港開埠至今,填海造地只有7000公頃,佔土地面積6%。為什麼用土地開發效率來比較兩地?因為土地不足的大都會,民生、社會、經濟都有壓力,土地短缺,租金便昂貴,營商成本大升,既留不住跨國企業,更勿奢求發展文化藝術。
梁特首的施政報告很進取,一是他敢主動提出考慮發展鄉郊;二是明確提到開發大嶼山;三是交待填海選址。他不嫌話題敏感,一次過提出多管齊下增加土地的藍圖,希望能開風氣之先,得到社會各界更多人支持,加快造地建房,讓香港名符其實的戴上國際大都會之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