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組班難不必大造文章 問責官員須具政治能量
外界關注有多少現屆官員將會留任。(大公報資料圖片)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近日多番表示組班有難度,並呼籲民主派政黨留有空間,勿反對黨員加入政府。曾任林鄭競選辦主任的行會成員陳智思亦指出,現時組班有如「求人入火海」。一些泛民人士及媒體隨即借此大造文章,指林鄭組班難反映她未得到廣泛的支持云云。
其實,特首組班難問題並非今日始,香港並非實行政黨政治,特首不能有政黨背景,參選人都是以個人身份去競逐特首之位,在當選後要組成一個與他理念一致、有心有力的問責團隊,自然不容易,尤其在現時政治高氣壓下,投身政府風險極高,更令組班工作難上加難,所以才有陳智思「求人入火海」的感嘆。
香港不利政治人才成長
林鄭指她組班難的一個原因是民主派政黨反對黨員加入政府,但就算民主派全力支持黨員加入政府,拿得出手的人恐怕也不多。現在傳得沸沸揚揚的亦只有前民主黨秘書長羅致光一人。民主派近年都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參選人才都不足夠,廖化尚且為先鋒,試問又有何能力向特區政府輸送人才呢?其實,組班難的癥結,不在於泛民主派的阻撓,而在於香港的政治人才確實不足,具有政治能量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香港從來都不是有利政治人才成長的地方,要找到不同範疇的專業的人才不難,但要找到具有政治能量的問責官員卻不容易。
林鄭要落實競選政綱中提出的186項政策措施,還要體現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理財新哲學,除了自身的領導力外,更需要一個具有政治能量的問責團隊。什麼是政治能量?簡單而言,就是落實政策的能力。學者Jon Pierre and Guy Peters將「管治」具體定義為「政府制定及推動政策的能力」(the capacity of government to make and implement policy)。問責官員最主要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工作,就是推動施政,落實政府政策。當年前特首董建華推出「高官問責制」時就明確指出:「他們(問責官員)須就行政長官所指派範疇內的政策成敗向行政長官負責,並須承擔全部責任。他們可能需要為重大政策失誤而下台。」當中的重點就是落實執行政策。
官員需有力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判斷一個問責官員是否具有政治能量,不是看他有什麼名牌大學的背景、在業界有多大的名聲、有什麼專業資格,而是要看他有否能力去推動政策,在立法會上爭取政策通過,尤其是當一些政策具爭議性,可能遭到政黨反對的時候,官員有否扭轉乾坤、將不可能的任務達成的能力。當中需要民望、政治人脈、游說、應對傳媒、引導輿論、議會拉票、凝聚民意等綜合能力,官員的政治能量愈高,自然更能落實政策。由於香港不實行政黨政治,特首與友好政黨僅是伙伴關係,而不是從屬關係,在一些政策理念上亦未必一致,所以對問責官員的要求就更加高。
問責官員具有政治能量自然有利施政,相反,如果官員政治能量不足,只懂照本宣科、以網誌代替面對傳媒、害怕接觸群眾,沒有游說不同政黨的能力,結果只能每次都靠友好政黨的支持,強行通過政策,自然會引發各種後遺症。現在林鄭得到建制派「大團結」的支持下成功當選,在先天上具有優勢,但要落實她的政策關鍵還是其問責團隊,期望她能夠向社會展示新問責團隊的新氣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