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俊怡:香港的郊野公園

2017-06-06
龐俊怡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AAA

park1.jpg
筆者認為可釋放部分郊野公園,以供有限度的開發。(新華社資料圖片)

香港是舉世公認的「地狹人稠」。但香港雖然人多,土地卻並不狹小。在維基百科上比較各大城市的「土地面積」,結果可能令人吃驚──香港有土地1,106平方公里,紐約市有784平方公里(其中曼哈頓區只有59平方公里),澳門有115平方公里,新加坡有719平方公里,美國的三藩市有121平方公里,芝加哥有589平方公里。甚至英國的大倫敦地區,也僅有1,596平方公里。 

一般人認為香港土地狹小,原因何在?首先,本港土地有75%在城區之外,其中40%屬於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與市區公園不同,我們有24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它們的交通並不便利,與人口稠密地區亦不是那般彼此融合。這一方面是因為郊野公園皆位於山地,不如平地那般方便往來;其次是因為香港的位置孤立,一個大城市之外,別無城郊住宅區。大城市若有城郊住宅區環繞,市民就比較能有開揚寬敞之感。城市在地理上孤立的問題,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討論。 

香港的郊野公園和特別地區,是在1977至1980年間劃定的。當時香港的人口未滿500萬,而如今人口已達740萬。截至1996年,香港已填海造地約60平方公里以供建築開發,屯門、大埔、沙田、馬鞍山、西九龍、觀塘、將軍澳等多個新市鎮,有賴才得以建造住宅。1997年《保護海港條例》通過,再經1999年的修訂,擴大了條例的保護範圍,使大規模填海變得困難。香港的土地,僅有6.9%被劃定為住宅區域,而其中大部分為私人擁有。 

如何在不增加土地的情況下,安置這些年增添出來的50%人口?答案是「做不到」。結果造成了現時超過250,000宗求入住公屋而不得之申請個案,輪候期長達四至五年。 

幾個星期前,我參觀了位於石峽尾的美荷樓青年旅舍。那裏有一處博物館,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設施之一,生動描繪出石峽尾邨的歷史,其中有一個細緻的復刻居室,展示一個七口之家如何擠在僅有120平方尺的房間裏生活。近數十年來,儘管香港的公屋政策已有巨大進步,礙於私樓市場租金不斷攀升,政策所照顧不及者在新成員增加之下,只好擠在日趨狹窄的居室內生活。美荷樓博物館展示的窘境提醒我們必須竭盡所能,防止數以萬計的家庭再度陷入惡劣的居住環境。不幸的是,許多人目前的居住環境正正與石峽尾邨人在1950年代的境況不相上下,甚至更差。 

劃分用地的條規並非一成不變的,它必須因應社會需求作出調適。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增加公屋的供應,而最佳選擇則是釋放郊野公園土地,以供有限度的開發。此議並非革命性概念,而只是常情常理而已。 

至於保護環境問題,在郊野公園邊陲建造公屋,可能有益於環保。交通不便令市民未能充分使用郊野公園;越少使用,自難知其生趣。若郊野公園靠近民居,則遊人數目自然增加,政府亦可就地建造教育設施,引導青年人重視保護環境。完全禁止郊野公園的開發,已不合時宜。 

近四十年來,香港經濟取得長足進步。從今往後,我們必須發揮創意,作全盤思考,對住房、環保等各方面問題均衡兼顧。釋放郊野公園,以供有限度的開發,乃是一個簡便有效的解決方案,既可滿足社會的長期住房需求,且同時可使郊野公園靠近民居,提高民眾對環保的認識。多方受益的方案,正是如此!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關鍵爭議點在於政府要收回的這部分土地,對高爾夫球場的所謂「歷史價值」、日後舉辦賽事的影響是否屬於根本性的;否則,香港哥爾夫球會就是無理取鬧!至於球會本身,與其擔憂土地能否有效開發,替政府操心;不如關心一下自己。

    魏開星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