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偉:到了向發展商動手的時候了

2018-06-08
承言
時事評論員
 
AAA

proper1.jpg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日表示一手樓空置稅的研究已經接近尾聲,很快會有消息公佈。社會上對空置稅的討論再次熱絡起來,事實上,港府早在8年前便開始研究徵收空置稅,只不過由於意見兩極,最終議題被擱置。而重新將空置稅的話題引到公共政策討論,反映港府有心處理樓價問題,但也是實在沒招了。

發展商或將成本轉嫁買家

反對開徵空置稅的聲音不少,主要有兩種反對意見。其一是質疑空置稅的效果,該種意見認為,截止今年3月底,本港已落成但仍未出售的新盤約9000個,以目前市場銷情計算,這些新盤半年內大可消化,另一方面,發展商大可通過多種迂迴的手段,例如將空置單位轉租給關聯公司,大可躲避相關稅種。

第二種反對意見則認為,羊毛出在羊身上,開徵空置稅之後,發展商自然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另一方面,發展商可能會因此減少開發意欲,從而導致私人市場的供應減少,樓價因此並不太可能下跌。

而無論是持有上述兩種反對意見的人,他們最終都將樓價高企的問題歸咎於供應不足。就如立法會議員陳克勤近日在報章撰文所言:「正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與其糾纏在開徵新稅的問題上,倒不如好好利用這幾年時間,做好各個新發展區尤其是新界東北的收地安置工作,以期大量公私營單位盡快落成,從根本上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調節市場及增加供應可以並行

陳克勤的意見當然沒有錯,現在隨便去街上找一個人,問他香港樓市問題要怎麼解決,十有八九都會知道告訴你要增加供應。只不過,港府利用開徵稅收去調節市場,和大力增加供應,兩種手段並不存在先後或者對立的關係。如果,港府一邊可以增加供應,一邊可以調節市場,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徵收空置稅也是調節的供應的一種手段。儘管我們不願意承認,但在公營房屋供應追趕不上需求的環境下,香港的樓市政策,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發展商話事。

上述9000個空置單位,有超過3000個是在2011年至2016年落成的,顯然,發展商就是為了囤貨。在目前港府覓地困難,公營房屋供應遠遠落後目標的背景下,發展商的供應主宰了香港的市場,即便港府對外宣稱再對的潛在供應數字,那到頭來,潛在供應是否變成真正的供應,主動權在於發展商,而非港府。

開徵空置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調節市場的供應,目前談論是否開徵其實沒什麼意義,要討論的應該是如何開徵等技術性的討論。

試想一下,短期內供應上不去,樓價繼續高企,港府如果不向發展商動手,開徵空置稅,難道又要向置業者動手,進一步加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