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高鐵是「一國兩制」的潤滑劑

2018-10-02
鄧飛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AAA

go.jpg

之所以立此標題,就是衝著近日反對派元老級人物在反對派報紙刊登的一文,其標題為﹕「方便是「一國兩制」的糖衣毒藥」。這篇文章的觀點並不複雜,就是認為內地和香港兩地應該維持區隔,老死不相往來,任何促進兩地便捷的措施,都是一種對「兩制」或者說對香港固有「一制」的威脅。

這種觀點本來不值一駁,但在廣深港高鐵正式通車之際,這種擾亂視聽的論調又不妨拿出來抨擊一下,算是為慶祝高鐵通車,以及香港特區終於連接上大中華高鐵網的一份「另類的獻禮」。

從最根本處而言,「一國兩制」的維護並不等於把兩地予以分隔,事實上即使在殖民地時代,兩地亦從來沒有完全分隔過,經濟民生的往來一直頻繁存在。根據國家治理香港的大政方針和基本法的規定,「一國兩制」是要保障內地實施社會主義和香港特區實施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

然而這種不變,不等於把兩地社會發展從此凍結固定在九七回歸那一年的狀態上。這種兩地分隔論背後所執迷的凍結發展觀﹐不僅不符合任何社會都必然會發展和變遷的基本規律﹐甚至連基本常識也不符合﹐就算回歸之前的香港﹐經濟騰飛前的五六十年代,與經濟騰飛後的七八九十年代,社會形態一樣大異其趣!而「一國兩制」精妙之處恰恰在於﹐它辨證地處理了「變」與「不變」之間的關係。不變,當然是指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變,則在於兩地通過加大經濟社會民生的交錯往來,不僅能促進國家和特區雙贏式的共同發展,而且實際上兩地的交互共融提供了機會給彼此學習對方制度長處、優化改進自己制度短板的機會。

除非是徹底盲目之徒﹐否則無人會認為中國內地今天仍停留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落後狀態。無論對中國的態度是友好還是敵對,都無法否認中國在一天一天地進步改善之中。

這種改善進步是源自內地自覺地學習外部先進技術、管理和經驗,不斷改進自身以促進發展,而在這種外部先進性優勢之中,香港在金融、法治、社會管治和企業管理等許多微觀制度長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份。陸港兩地的相互融合﹐實際上起到了相互制度示範、學習和改進的重大作用。內地求治心切,所以對這種作用保持比較強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力度。

反觀香港,尤其是反對派﹐更多只是思想停滯,單純沉醉在曾經有過的制度優越感之中,但面對現時香港發展缺乏增長點、青年向上流動缺乏機會、樓價高企缺乏整治決心等現實困境,卻束手無策。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方面沉醉於過往制度優越感,但另一方面又無法再利用這種曾經優越的制度資源來解決上述香港發展困境問題。兩地發展落差之大,又豈止在速度。更在於改善自身制度的意識和行動能力上。

好了,這與高鐵有何關係?關係大著呢!

表面看其來﹐這只不過是多了一條直通鐵路而已。但是,高鐵不僅效率遠高於以往的鐵路和其他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把香港公共交通與全國公共交通直接連接其來了。這就意味著兩地民眾透過這條高效高速的鐵路運輸,能夠以比以往更高效、更頻繁地去感受兩地的差異,尤其是在發展上的差異,這就對兩地進一步改善優化自己的便民公共服務,以及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帶來了比以往更強的社會推動力。

簡單舉例來說,內地北上廣深等城市,交通互連,無遠弗屆,這就為彼此之間提供了良性競爭的推動力,各地都要不斷改善自身,以吸引人才和持續發展。以前香港沒有連接內地高鐵網絡,這種良性競爭的壓力並不強烈,但有了高鐵之後,本地市民和內地市民南來北往,誰的服務更便民,誰的發展機會更多,誰的社更進步,這會在兩地民眾之間迅速產生超強的印象效果,並且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從而形成社會輿論和民意走向。

對於一門心思求發展的內地各級政府而言,要迎接這種挑戰並不困難,但對於沉醉過去、遲步當前的香港呢?

 

文章原刊於《橙新聞》,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自從上星期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兩地都逐漸恢復活力,期望這股活力是一個好的開頭,在新一年引領香港全速發展,推動香港衝刺
    特區政府要盡快回復自身優勢之外,也要未雨綢繆;積極向外說好香港故事之外,也要開拓更多新的發展方向。只要香港把握機遇便可在兔年,大展鴻「兔」,兔躍新程。

    容澤榮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