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如何解決醫護界人手不足的問題?
近日正值冬季流感高峰期,本港的公立醫院,都是「人山人海,應接不暇」,醫護界人手嚴重不足,前線壓力巨大。因此,公立醫院的和護士,都先後發起集會,抗議醫管局未有正視前線人員所面對的問題。
醫護界有不少聲音,有人認為醫管局的中高層行政人員太多,行政費用驚人,就算醫護界有增加人手,也是被調到行政部門之內,根本無助紓緩前線員工不足之問題。也有人認為政府找明星拍片,並無實效。對於前線的問題,亦有人批評醫管局缺乏規劃及視野。有些人指出,醫管局一直說要加床位,但卻沒有顯著增加人手。以國際標準來說,護士與病人的比例,一般都在1比6至1比8左右。可是,香港公立醫院則大都超過1比10。更有人指出,通宵時間的比例,更高達1比20。此外,還有人指責港府,說明近十多年以來,病床數目竟然由2.9萬張,下跌至2.8萬張。顯而易見,政府縱然有增建醫院,也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到底如何才可以有效解決本港醫護界人手不足的根源性問題?
如果單純是流感高峰期「逼爆」,則算是季節性問題,一些行政措施及臨時增加人手及調撥資源,考慮公私型合作等等,未必不可以解燃眉之急。可是,聽到醫護界的不同聲音,似乎本港的醫療體系,存有兩大問題。其一、就是醫管局的資源可能過份側重在行政機關,有「頭重腳輕」之嫌。其二、則是醫院、床位及人手,着實不足。據參加集會及抗議的前線人員所述,他們不僅是流感高峰期有壓力,明顯連平時也有人手不足的問題。
關於第一點,醫管局是否「頭重腳輕」呢?我們不可能三言兩語便得到可信的答案。管理不同的專業機關,肯定各有難處,如果輕易把現況「斷診」為「頭重腳輕」,則可能不公允。但無論如何,至少我們似乎可斷言,就是政府花費這麼多納稅人的錢,投放到醫管局的行政機關之上,依然無法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是教人感到擔心的。
至於第二點,觀乎現在醫護界前線員工的壓力山大,人手極度不足,我們何不考慮引入外勞?大家也清楚知道,若非在本港大學的醫科畢業,其他國家的醫生根本很難在本港執業。據筆者的一些醫生朋友指出,一般來說,外國醫生若想在本港執業,要經過的考核,難度非常高,變相是一種本港醫護界的保護主義。
保障本港業界的利益,當然不容忽視,但相比來說,確保市民能得到有效的醫療保障,才是最重要的事。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加上某些英聯邦國家的醫護界之質素,肯定不會比香港遜色,為何政府及業界,不考慮開放市場,讓某些來自發達國家的醫生來港服務大眾?此外,本港的大學亦可考慮增加學位,若本港合資格的學生不足,則可以吸納外地學生,接受更多外國學生的申請。
長遠來說,增加學位,引入外勞,才可在根源性上解決醫護界人手不足的問題。當然,醫院及床位不足,則與本港缺地有關。如果市民和政客仍沉醉於形以上的政治爭鬥,窒礙政府覓地和填海的工程,則根本不可能解決眼前的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