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宋代的九龍城

2019-05-28
 
AAA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邱逸博士

q.jpg

九龍城雖不是香港最早期開發的地區,但它卻在中國歷史長河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它是宋代著名的鹽田,也曾登上中國歷史大舞台的顯眼位置。在南宋末年,宋帝一路南逃,在九龍城留下他們的故事。今天,我們還可從宋王臺和上帝古廟等古蹟中,追思宋室南渡的片羽吉光。

在南宋宗室南下前,九龍城已是在香港版圖內一個赫赫有名的地方。在宋朝時,九龍城的古名叫官富場,管理一個非常有名的鹽場,稱為官富鹽場。

「鹽業」是香港古代三大產業之一,與「採珠」、「種香」、鼎足而立;而「鹽業」關涉民生,也是生活上最不可或缺的。不過,時至今日,「鹽業」已成歷史的陳跡,在香港已不復見。可喜的是,近年西貢鹽田梓村復作鹽田,利用古代方法及現代工具,把古代的鹽田復現於世。其成就更獲世界認可,榮獲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傑出獎」。

中國歷史上的食鹽多是由政府專賣的。宋代的官富鹽場佔地包括現在尖沙咀、九龍城、土瓜灣、觀塘至將軍澳一帶,是當時廣東十大鹽場之一,有軍隊屯衛。 宋朝時期,朝廷在大嶼山西北設海南鹽場,取名「海南柵」。 政府為防居民販賣私鹽,設官兵守衛 (摧鋒水師) 。到南宋初年,朝廷在九龍東部設官富鹽場,派鹽官專司管理。
2.1-768x512.jpg

今天座落於香港東面清水灣半島南部的佛堂門天后古廟旁,豎立了一塊石碑。這塊石碑是 740多年前,由南宋官富鹽場鹽官嚴益彰所立,紀錄了他在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到訪佛堂門的事蹟。 碑文紀錄了嚴益彰的事蹟,印證了文獻上香港鹽業曾經的繁榮。 開首為:「古汴嚴益彰官是場……」。近代學者如羅香林教授認為「官是場」無疑就是指官富場。

羅香林教授以其地駐有水師一百五十名,推論官富場在宋時的產鹽數量「殆亦不弱」。 但也有學者指出,宋代廣東產鹽量差不多是沿海各路中最低的;官富場的產量在併入疊福場後,亦只佔廣東的百份之四左右。

30047ph002.jpg

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廣東鹽茶司因官富場的產鹽未如理想,一度把官富場撥給疊福場 (位於今沙頭角東北) 經營。不過到南宋末年,官富場或因產鹽漸增,再成為專管鹽場。

南宋末年,臨安(今杭州)城破,為了躲避元軍追擊,南宋軍民擁立的小皇帝趙昰(音:是)(宋端宗,後世多稱帝昰)由海路逃往廣東沿海。1277年4月,帝昰一行抵達官富場,建立行宮,停留了數個月。

20170210031548854.jpg

宋端宗趙昰(1269年-1278年),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1278年在位),在位3年,得年10歲,廟號端宗,又稱宋帝昰。元軍攻克臨安(今杭州)時,趙昰和弟弟趙昺(音:丙)等由國舅楊亮節等護衛,出逃福建,後入廣東至香港,更浮海逃往碙州(今香港大嶼山)。不到10歲的趙昰屢受顛簸,驚病交加,於幾個月後(1278年)在碙州去世,傳說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近年,香港流行一股文字研究熱潮,無論是北魏魏碑體的霓虹燈招牌還是街邊監獄體的路牌,也吸引了不少人士前來打卡。可惜,隨着一個個霓虹燈牌的拆除,一個個電腦字體取代原有入木三分的書法字體,剩下來的城市的記憶也逐漸消逝。本文淺談相同命運的花牌紥作,述說它在香港的發展狀況和面臨的挑戰,望能加深讀者對花牌的認知與興趣。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