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隆:回歸專業 才能解決香港的所謂「政治」
「術業有專攻」是唐代大師韓愈在《師說》中的經典,但其中道理在千多年後的今天香港仍具有警醒作用,那就是社會應該注意到「回歸專業、尊重專業」才是解決香港目前社會之困的最大力量。所謂「專業」,是需要對某一方面有比其他人更深入的掌握,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也以此換取更優厚報酬。歷來,香港的成功也就是有賴於「專業」。可惜的是,今天這場政治風波中,除了暴徒強調專業,很多本來應該強調專業的職業,都主動踐踏著自己的專業尊嚴,比如教師、記者、政治人物等等。
這場社會運動可謂無人可以倖免,但很多社會角色本該發揮其專業作用,起碼可阻止這場政治風暴的惡化與變質,但由於他們喪失自己的專業高度,也無法守住自己的專業道德,最終非但不能在自身的專業範疇發揮作用,反倒成為推波助瀾,撕裂社會的「幫兇」。
若自毀專業 記者將喪失價值
最受抨擊的就是本該捍衛事實的新聞工作者,且不論在多次的暴力衝突現場,都有不明來歷的人士自稱「記者」,以「採訪」之名為暴徒作掩護,甚至干擾警方的執法。筆者就曾在北角的暴力衝突現場,目擊有暴徒走入人群後換裝,然後以「記者」身分重返街頭,而針對採訪現場的假記者,「正牌記者」不但不加抗議,竟有不少願意與他們同氣連枝,讓人黑白不分,這不是自毀專業、自降身分,又是什麼?
而記者的不專業還表現在他們將自己的個人情緒帶入工作之中,在多次的警方記者會現場,我們都見到有記者將提問的機會變成挑戰警方、表達個人意見的示威現場。這種未能將工作場合與私人場合分開的行為,都背離了記者的基本專業素養。筆者也是前線記者出身,深知道「客觀處事,秉中報道」之難,但這正是這個行業的天職與挑戰,也是這個行業能否受到尊重的標準。在一個訴求「人人做記者」的新媒體時代,若放下了行業的尊嚴與專業,「記者」的社會價值何在?這是整個行業與從業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教師是另一個常被質疑專業失當的一個行業,資深通識教師賴得鐘7月初在個人社交平台帳戶上載「黑警死全家」頭像,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助理校長戴健暉7月底同樣在社交平台發布針對警員的帖文,祝福警察子女「活唔過七歲」、「20歲前死於非命」,期望令警察經歷被打「青年嘅父母同樣嘅切身之痛」。持有這種偏見言行的人是否足以為人師表,社會上已多有抨擊,但數個月過去,賴得鐘、戴健暉之流雖然低調行事,但仍在教育界對學生「言傳身教」,這說明教育界為了保護「自己人」而降低了專業的標準,甘願汙辱行業的尊嚴。
所謂「政治」……
在整場風波中表現得最不專業的,竟是政府。掌握最多的資源,擁有最龐大的團隊,但我們的政府在平日的管治中已經長期忽視「政治傳播」的重要作用。在推動修例之初也忽視了社會民情的快速變化。當風波演化成暴力事件,我們的政府也表現的畏首畏尾,毫無承擔,將警隊推到暴力火線「頂檔」,然後其他部門躲在後面「嘆世界」。事情發展至今,本該整個政府團隊各司其職,各盡其力的時候,但我們往往只看到疲於奔命的林鄭月娥,所謂的「高官問責制」,卻不知問誰責誰?
所謂「政治」,我們追溯字源,「政」者,正也;「治」者,疏導也;一言簡之,政治就是「正確疏導社會問題」,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需要整個社會的眾多專業力量來完成。
一場席捲香江逾半年的政治風暴仍未見有消散的跡象,四年一度的區議會選舉將在風聲鶴唳中繼續,1000多個候選人角逐450多席次,怎樣的人才值得大家用手中的人去支持?筆者呼籲選民細心研讀參選者的政綱,認真觀察參選者的個人特質,選一個專業、熱心為民的代議士,才能讓社區有改善,才能重建我們受破壞的社會,這也才是體現選民的「專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