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坑口
坑口是一個聽起來有點「老土」的地名。香港西貢及新界流浮山,各有村名叫坑口。筆者在台灣的桃園、台中、嘉義,都見過名為坑口的地方。廣東的肇慶也有坑口。如果你在香港百度地圖,首先跳出來的可能是廣州地鐵的坑口站,而不是港鐵也有的同名站點。
很多香港人甚至不知道,坑口不僅指一個村,也可能指涵蓋十八鄉的坑口鄉事委員會,包括斧頭洲村、下洋村、坑口村、馬游塘村、孟公屋村、茅湖仔村、檳榔灣村、布袋澳村、相思灣村、上洋村、水邊村、大坑口村、大埔仔村、大環頭村、田下灣村、井欄樹村、將軍澳村、魷魚灣村。
本文說的坑口地名,位於西貢孟公屋村附近一條直通大海的水坑出口,故客家先民以之命名。
坑口十八鄉位於清水灣半島海岸線兩側,山光水色無限。但絡繹不絕的行山遠足者也許不知道,英國殖民香港一百五十多年,英軍曾在區內的大埔仔村設立軍營,該路段被列為禁區,閒人免進。這段歷史,知之者越來越少。
坑口村立於17世紀末,根據當地村民憶述,此為將軍澳最早有居民定居的村落,村民多為客家裔,以漁農為業居多。
但整個坑口區可溯源的歷史更早。舉一例,筆者在大廟灣地堂咀,見到一處刻石,上有一百零八字,記載了南宋咸淳甲戌年間,負責鹽務的官員到南北佛堂(即東龍洲及大廟灣)的遊歷。這是已知香港最早的有紀年的刻石。
古時候交通極不方便,地圖在民間的使用也不普及,更不存在衛星定位的GPS。新界客家先民編撰了香港獨有的「圍頭歌」,以口耳相傳的形式世代傳承。筆者節錄一段有關坑口的「地理誌」:
「井欄樹茂發奇香,築屋平分上下鄉,遙望奧頭通路界,山行時過馬遊塘。 聞道茅湖屋數家,將軍凹處更繁華,魷魚灣起波中錦,水面生涯莫浪誇。 坑口榔灣一帶連,蛋姑歌唱夕陽天,何人遺蹟孟公屋,風物人文亦蔚然。 上洋行過下洋來,偶遇釣魚公上台,借問大環頭裡過,泰坑口亦可徘徊。 大埔仔可值行藏,嬌女牽情飾野粧,竹角南園人壯勇,沿村多是打魚郎。 去年既至相思灣,大澳茅埔屋數間。田下蕉窩逢客問,更遊布袋凹方還」。
歌謠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坑口區內大部分鄉村名、位置、地貌風物,都在記載之中,恰似一部坑口「人文地理常識讀本」。客家先民的智慧,可見一斑。
香港開埠之初,英國人為方便管理,把新界劃為五塊,謂之「洞」(Tung),分別是沙頭角、九龍、東海、元朗、雙魚「五洞」,坑口隸屬於九龍洞。1982年,港英政府開始發展將軍澳為新市鎮。1985年,第一期填海區完成,隨後第一個公共屋邨動工興建。1990年,將軍澳隧道正式通車。2002年,港鐵將軍澳線落成啟用。
小小坑口恍似時光隨道。足以「洞見」香港滄海桑田的發展變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