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山水有相逢

2020-07-21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echatIMG4.jpeg

客家人給外界的感覺是樸實無華,園林屬於「高大尚」的玩藝,似乎跟客家沾不上太大的關係。

但香港最大之一的園林,卻是由一個客家老村長打理。人人尊稱為「發哥」的沙田排頭村村長藍戊發,是香港盆景雅石學會的現任主席。這個學會成立半個世紀。學會創始人全是曾經在香港叱吒風雲的華資銀行家,最初於一九六六年成立第一屆盆栽藝術研究會,七十年代籌集約二百萬元,購入金錢村一個養雞場打造隱世豪園。隨着創會會員一個個離世,這些名人雅士,都留在石苑裏。香港盆景雅石學會創會會員發哥,遂成為香港盆景歷史最資深的口述者。

WechatIMG13.jpeg

WechatIMG10.jpeg

筆者很久之前就在TVB電視台的節目得知香港有個好去處,最近才親臨其境。「石苑」位於上水古洞金錢村,友人驅車前往,GPS都找不到定位,真是「神秘花園」。

這個隱世園林佔地五萬平方呎,放在蘇杭當然不算什麼。但在寸地寸金的香港,卻是闊綽得不可思議。早期由香港一班「錢多得要想辦法怎麼花」的銀行家創立,這當中包括永隆銀行創辦人伍宜孫、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恒生銀行前總經理黃基棉、大生銀號創辦人馬錦燦等。

石苑乃江南風格,輔以嶺南「縮龍成寸」的造園技法,善用有限空間施展無限寫意。雖襯托出江南勝景,但專家能判別不同之處。譬如用料,多廣東英德的黑石,與蘇杭的太湖石不同。園林依山坡而建,曲徑通幽,亭台樓榭、小橋流水、紅牆綠瓦,恍如走進嶺南派大師趙少昂的畫景,又似步入濃縮版的皇家御花園。以前只供銀行大班們雅玩,現在每逢星期日對公眾開放。這裡亦是香港拍攝宮廷及古裝劇集取景的地方,所以遊客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小亭靜坐觀賞水池的錦鯉,偷得浮生半日閒,對忙忙碌碌的香港人,已是人生樂事。

WechatIMG12.jpeg

WechatIMG9.jpeg

此園彌足珍貴之處,還在於留下了眾多巨商及名流的墨寶。有「盆聖」之稱的伍宜孫,祖父伍宜康是嶺南派盆景創始人,自幼得祖父及父親伍若瑜點撥,石苑正門「石饒百態 苑集羣芳」對聯,正是出自伍宜孫之手。香港巨商何善衡是盆景迷,其石刻「玉笏參雲」亦佇立曲橋迴廊末端。鍾逸傑爵士於石上題字「洞壑天然」。鍾Sir是英國人,官拜布政史及署理港督。但他是中國通,說一口流利粵語,早年的政治生涯都在新界,有「新界王」之稱。恒生銀行常務董事、慈善家梁銶琚亦揮筆書「小石林」,字迹奇俊。前區域市政局主席張人龍亦為學會題書「飛瀑流泉」。區隔園景區和盆景區的園門,兩面門楣皆有石苑題字,篆書是孔子後人孔德成所題,背面的草書由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題寫。

穿過園門,見大約六百盆景擺放在眼前,儀態萬千,有以釣魚翁及詩人墨客的陶瓷公仔,憑添無盡意境。其中有多個發哥鐘愛的藏品,例如懸崖式山松盆景飄長58吋,氣勢凌峰,乃藍戊發最喜愛作品之一。他以拆卸的古宅搜來的畫筒作盆,剛柔相濟。發哥命名「天池」的老香樟,年逾百歲,他說此樹經村民年復一年斬伐,千錘百煉才成形,因樹木受傷後結痂,尋罅長出新枝,可見頑強的生命力。

WechatIMG11.jpeg

WechatIMG8.jpeg

據發哥介紹造型奇特的羅漢松非常珍貴,有人出價一百多萬港元都被他惜售而拒絕。「風水樹」羅漢松是盆景常見樹種,近年升價萬倍,沙田排頭村就曾經發生被盜事件。

雖說園林很難與客家扯上關係,但客家人喜歡依山而棲,靠山吃山,卻是不爭的事實。也因此,客家人對山川溪瀾最有感情,對奇卉異木最有認識。藍戊發在少年時已上山伐樹樁做盆景買賣。一介山野樵夫,能夠認識一班大孖沙及銀行家,也是因盆景結緣。人生的際遇其實很奇妙,香港人常說「山水有相逢」,此其謂也。

WechatIMG6.jpeg

WechatIMG17.jpeg

據發哥介紹,七十年代是香港盆景的黃金時代,盆景學會遍地開花,除香港盆栽會(香港盆景雅石學會前稱)及伍宜孫創立的文農學圃,其後還有沙田盆栽會、國際盆景會、亞洲盆景雅石會等相繼成立。時過境遷,世事如棋,如今還有閒情逸趣雅築盆景者,已經大不如前。

發哥是土生土長的「沙田友」。沙田的山山水水、河灘溪谷,上山砍柴,下海捉蝦,是他那代客家人的童年記憶。祖輩已移居新界逾百年,發哥曾經回梅州五華縣尋根三次,「第一次沒找到,第二次找到了,笫三次帶領沙田排頭村的族人返鄉祭祖」。有趣的是,由於藍氏開枝散葉,薪火相傳,「故鄉有三個藍姓祠堂,不知哪堂才是正宗,所以三個都焚香拜祭」。筆者亦認為,都是「客家藍」,同出一脈,這一點肯定沒錯。發哥的拳拳赤子心,體現的正是客家人自強不息、胸懷家國的情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