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港人移民潮是一個超級大笑話

2021-08-30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30 at 10.12.57.jpeg

近年香港再掀起移民潮,坊間輿論亦出現「兩極化」的現象。有人認為移民潮將會打擊各行各業,並對經濟構成嚴重的影響。亦有人相信還沒有太多港人移民,這問題只是被媒體過份渲染而已。

筆者認為,兩種講法也不全對,情況應該在兩者之間。香港大約有740萬人,這一年以來港府錄得9萬人的「淨移出」,實不算太多。據港府的解釋,這「淨移出」的數字亦涵蓋香港居民以工作或讀書等各種原因進出香港。香港是區內的大城市之一,人口流動性向來十分高。當然,相比去年只5萬人的「淨移出」,本年度離開的港人似乎確實是增多了。

因此,暫時已移民的港人實不算太多,媒體確實有點過份渲染。但這卻不是事實之全部,只是港人移民的步伐因以下三個理由減慢了:

環球正在爆發「新冠肺炎」疫情,還衍生出各類型的變種病毒。除了少數對前景感到非常擔心或有刑責在身的港人要匆忙逃走之外,很多打算移民的港人都推遲了原來的計劃,並打算在疫情穩定後才舉家移民。

相比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移民潮來說,現在互聯網資訊發達,很多港人亦明白在外國落地生根絕非易事,都謀而後定。筆者身邊有某些朋友及同事都表明會離開,並坦言到西方國家謀生不易,深明在外國就算有工作,亦很難爭取到在香港原本的「生態位」,社會地位肯定將會大打折扣。但他們由於不同的理念及想法,始終打算要走。他們在盤算的就只是在何時才走,或是否一家人同一時間離開,或是否讓太太與兒子先走罷了。

除了少數「家無恆產」的年輕一代決定移民之外,不少香港中產家庭都打算離開。只是他們仍有物業在香港,現時煩惱的就是如何處置在香港的資產。他們不捨得連年升值及有穩定租金收入的香港物業,又擔心「鞭長莫及」,將來移民後無暇兼顧在香港的投資,就算變賣家產又想有一個「好價錢」,所以才遲遲未走。其實,不少朋友早有外國護照,或有親友在外國,要走的話又豈會「走不動」?

香港政府及媒體發放出來的就只有表面的數據。筆者在香港金融界工作,稍為留意下身邊的朋友及同事,移民潮確實正在發酵。筆者工作的部門若有50至60人,近年有超過10人離開,至少有5人是移民。另外又得知有3至4人將計劃在明年移民,還有2人正打算提早退休後移居海外。此外,「朋友圈」方面無論是小學、中學及大學同學,都有家庭移民,他們為數不算多,但不少都是醫生及會計等專業人士。因此,香港媒體說移民潮對某些專業行業構成一定壓力,亦所言非虛。

有趣的是,相對有實力及有計劃的一班港人正打算離開,但去年比較衝動的一批港人,急不及待移民後卻發現在海外難以找工作,或無法適應當地生活,正打算回流,還有人正在向香港學校查詢子女「插班」或重讀之可能。這班嫌棄香港的人,半年前才高調離開,居然捱不夠半年便支持不住,實已為超級大笑話!

無論如何,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移民潮亦出現「兩極化」之情況。能力相對較弱的一批港人,捱不夠半年已開始回流,但中產、專業人士或實力較強的一班港人,則正有計劃陸續離開。有建制派議員促請港府正視這問題,建議我們要全方位想辦法挽留人才,否則會影響香港經濟的競爭能力云云。

筆者認為,現時環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西方國家的人口亦早有老化的情況,經濟一蹶不振,才會想盡方法及以不同的藉口吸納海外移民。港府如其想方法挽留人才,不妨在吸納內地及海外人才方面下功夫,致力引進香港以外的人才,全方位開放本地勞動市場。

為何金融、財經及會計人才短缺?為何專科醫生及護士供不應求?這絕對與各專業領域的工會過份保障本地從業員之機制有關。只要港府及專業團體大幅放寬內地及海外專才來港執業的資格,吸引海外人才,不僅可以改善人手短缺的問題,還可以引進全方位的競爭,讓香港人在有競爭的壓力下與時並進。吸引內地及海外人才流入香港,不是比挽留原本已打算走的港人更實際嗎?

值得一提的是,近來有教師團體在危言聳聽,說很多老師都打算移民,語帶威脅的說明這將會影響本港的教育體系。我們先不論這些教師的政治取態及道德水平,單純以教育產業的供求來說,香港學校收生向來不足,為了保障教師的「飯碗」,近年才會大力推行所謂的「小班教學」。筆者認為,就算教師人數大減又有什麼問題呢?本地有很多學生嗎?誰叫你們去搞「小班教學」?在今時今日,還妄想要港府挽留某些打算移民的「黃教師」,這不是在開玩笑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統計處指,今年人口上升,主要由於期間錄得17.4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入,包括3.1萬名單程證持有人的移入以及14.3萬名其他香港居民的淨移入。其中在短短約7個月,各項新增或經優化的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120,000宗申請,批出超過75,000宗,其中「高才通計劃」反應尤其熱烈,接獲超過41,000宗申請,批出超過30,000宗。這些切切實實的數字充分反映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亞洲國際都會魅力依然。

    楊莉珊  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