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客家娘酒
因為新冠疫情,香港與內地已封關近兩年。也許是為了慰解客家香港同胞的鄉愁,家鄉最近送來大批客家娘酒,通過香港梅州總商會、香港梅州聯會、香港梅縣同鄉會等社團發放。喝家鄉酒,一時成了鄉親們的熱門話題。
筆者平素滴酒不沾,無從評價酒的優劣。但娘酒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很值得寫一寫,更值得弘揚。
號稱「娘酒」,顧名思義,離不開客家女性。相傳客家人釀酒的源起,是給坐月子的女性補身子。這種用糙糯米為原材料製成的黃酒,也就稱為「娘酒」。
娘酒名稱的由來已難於考證。但全人類各種族的產婦,可能只有客家人有大量喝酒的習俗。在傳統的客家山區,乍聞媳婦有喜,婆家娘家即密鑼緊鼓酿酒,通常是數個大甕甚至逾十甕。客家婦人做月子的整個過程,如同「泡在酒缸裏」,每天灌數大碗生薑爆炒走地雞烹煮的黃酒。
筆者以前在粵東鄉下,經常看到哺乳期的嬰兒「喝得」紅光滿面。「過奶」使得客家人在襁褓中已「酒精考驗」,接受酒文化的洗禮而茁壯成長。
但筆者的許多客家姐妹在香港生育,醫生都叮囑不可喝酒,這個原則與客家傳統大異其趣。百思不得其解,筆者為此專門請教客家老中醫溫淞章先生。他說,每個地方的氣候不同,習俗也就迥異。例如廣府人生育,習慣喝甜醋生燜豬腳薑。梅州客家生活在雲霧繚繞的山地,水質寒涼。產婦喝薑酒炒雞,正是為了祛風去濕,化瘀活血。
筆者向鄉村孕婦討教蒸客家娘酒的程序。
除了坐月子,太多數客家婦女平時並不喝酒,但大致上都會做酒。滿清時期的婦女都裏小腳,只有客家女性拒絕纏足。太平天國有一支由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統領,以客家婦女為主力的娘子軍。也因此,曾國藩稱客家女為「大腳蠻婆」,如今看來是褒揚而不是貶抑。
客家女性不纏足有很現實的原因。當山外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們都以「三寸金蓮」走路婀娜多姿為美,客家女人的一雙大腳卻紮紮實實地踩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這個世界上,能夠駕馭膘壯的水牛拖着鐵犁翻土,同時用綁帶背着孩子的女人不多,客家女肯定是最出色的一群。她們的身影,構成了中國傳統鄉村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溫淞章中醫師告訴筆者,客家婦女產後第三天吃的雞通常都是沒有剦過的大公雞。
自古「男耕女織」,但粗壯其實不是客家姑娘的底色。客家男人出外打拼謀生者眾,家裏的灶頭鑊尾,針頭線尾,田頭地尾,家頭教尾都落在媳婦身上。夕陽西下,忙完農活回家,夜晚還得挑亮煤油燈趕着做女紅,催促孩子背書寫字。這是客家婦女的生活常態。每逢節慶將臨,還要張羅釀造甜香的娘酒,守候長年在外打拼的男人歸家。
客家娘酒煮雞,具有暖身、袪寒、補血之功效。燙熱喝如同江浙滬地區的黃酒,袪寒祛濕,對腰背痛、手足麻木、風濕性關節炎均有食療之益。娘酒的度數較低,與紅酒相約,口味大眾化,適宜日常飲用。所以除了產婦坐月子用以進補,客家人每到冬季也都習慣進食娘酒煮雞。遇有婚慶、壽宴,或擺滿月酒,更是招呼賓客的一道佳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