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森美蘭客家

2022-02-11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X.jpg

森美蘭是何方勝境?相信很多香港人甚至沒聽過這個地名。但港人對疫情前常去度假的馬來西亞卻是很熟悉的,森美蘭正是「大馬」的一個州。

疫情陰霾不散,春節不能出遊,但阻隔不了筆者與多年「閨蜜」、森美蘭客家文化博物館長孔菊華的閒話家常。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39.58.jpeg

(孔菊華館長展示客家婦女的藍色花布祺袍。)

森美蘭州逾半人口是馬來人,印度裔佔約一成半。華裔佔約二成,屬於第二大族群。這些人大部分是十九世紀錫礦大開採時期從廣東客家山區遷來的礦工後裔。當地的「梅江五屬會館」有近二百年歷史,見證了客家人「下南洋」謀生的全過程。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40.37.jpeg

(筆者於2015年走訪馬來西亞「梅江五屬會館」。)

森美蘭的首府譯有一個「很中國」的名字:芙蓉。離首都吉隆坡只有一小時車程,全市四十萬人口,客家人佔了四分之一,籍貫大部分是惠州、梅州。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39.22.jpeg

(「同泰隆」百年寶號是皇室拿督孔繁馨(孔菊華館長的祖父)創辦。)

聽孔館長說,今個農曆新年,當地華人除了到廟宇燒香祈福,還多了一個去處,到訪剛剛落成的森美蘭客家文化博物館,來一場穿越時空的人文之旅。

孔館長還是馬來西亞客家文化協會森州蘭分會主席。據《南洋商報》的報道,創建客家文化博物館是她接任主席以來的首個長遠目標。項目分為三期,第一期是以馬來西亞著名的百年客家村文丁為藍本,在博物館內以「一比一」比例復制。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42.09.jpeg

在芙蓉,客家生活方式的氣息非常濃厚。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孔館長把弘揚客家傳統美食作為第二期的目標,目前正物色業界的佼佼者合作,以預訂方式讓遊客可以到客家文化博物館品嘗正宗客家菜。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42.07.jpeg

第三期的目標是興建客家圍龍屋。孔館長告訴筆者,她將設計好百家姓的堂號,以引發馬來西亞的客家新生代年輕人走進堂號尋根問祖,使中華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41.15.jpeg

在異國他鄉創辦客家博物館非常不易,所幸馬來西亞各級政府都支持文化多元。眾人添柴火焰高,很多熱心的鄉賢更是慷慨地把家族世代珍藏的文物拿出來,捐獻或惠借給該館。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46.36.jpeg

(清朝時期的洋槍。)

客家人是森美蘭州早期開發的先驅,建造了近六成的芙蓉城區,留下了大量的物件及圖文資料,是研究客家人下南洋的豐富礦藏。舉一例,首都吉隆坡的開埠功臣葉亞來,就是來自惠州淡水鎮的客家人,他飄洋過海抵埗馬來半島,正是在森美蘭上岸,在芙蓉打拚了一段時間才到吉隆坡拓展。這些史料都需要採證、收集及整理。

葉亞來書寫了客家人闖蕩東南亞的傳奇。1879年,葉亞來一躍成為吉隆坡首富。當時吉隆坡的土地,有三分之二在其名下。全盛時期,他僱用了逾五千名錫礦工人,亦是擁有最多錫礦的商人。達者兼濟天下,葉亞來還創辦了吉隆坡第一所華人學舍,教育華人子弟。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40.53.jpeg

1999年,第十五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吉隆坡舉行。當時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在主持開幕時感言,如果沒有把客家人的事跡寫入歷史,沒有把華人甲必丹的貢獻紀錄在案,吉隆坡的歷史將是不完整的。

客家人對當地的貢獻,不僅馬來西亞政府認可,當年的英國殖民政府為了紀念葉亞來的貢獻,特別將吉隆坡市中心葉亞來故居前的道路命名為「葉亞來街」(Yap Ah Loy Street)。馬來西亞獨立後改稱「葉亞來路」,延續至今。

WhatsApp Image 2022-02-11 at 15.49.24.jpeg

在森美蘭土生土長的菊華姐,祖籍是廣東梅州。她和弟弟孔令龍曾經族譜記載的信息尋根,並回到五華縣岐嶺鎮省親和祭祖。孔令龍職業是會計稅務師,是馬來西亞多家企業與政府機構的董事及顧問。基於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獲《亞洲週刊》頒發「全球傑出青年領袖大獎」,是孔先生獲「世界廣東僑青十傑」榮譽之後的又一殊榮。

最令筆者動容的,是菊華姐的赤子之心。她說自己其實對客家文化不太瞭解,客家話也講得不太流暢。但她從未停止過努力,希望以自己的行動,影響更多的鄉親,為客家族群文化的薪火傳承出一份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