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 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上星期,筆者在「從小渡口走向大江大海」專欄中,多處提到松口鎮,有幾位香港讀者來問這是甚麼地方。
相信大多數港人都不曾聽過這個地名。但無人不曉的國學大師饒宗頤,祖籍正是梅縣松口鎮銅琶村(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在香港九龍經營逾六十載的裕華國貨老闆余國春、余鵬春是印尼歸僑,籍貫是松口官坪村。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前主席梁亮勝,則是松口大塘村人。
松口鎮在粵、閩、贛三省的客家人當中卻不陌生。作為下南洋的第一站。松口鎮被廣東省評為「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座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中國移民紀念地」,把「印度洋之路」項目最後一個紀念碑(全世界共七個,此為中國唯一的一個)落戶松口。政府在碼頭邊修建了中國大陸唯一的「移民紀念廣場」。
作為「嶺南四大古鎮」之一,松口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晉,其時名為東畲寨。宋代以降,客家先民陸續南遷,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的松口,漸從驛站變成集散地,商賈多如過江之鯽。尤其是在清末民初,松口鄉民與海外通郵、通航、通商不必經過嘉應州(梅城),經汕頭港直達。因其繁華蓋過州城,小鎮曾經有「松口不認州」之盛名。從筆者同學、曾經在香港中資機構工作的李志軍所拍攝的圖片所見,儘管歲月滄桑,仍難掩飾小鎮當年的美麗優雅。
梅縣博物館前館長朱迪光對筆者介紹說,松口港曾是廣東內河第二大港,「明末清初期間,贛南、閩西以及粵東地區的客家人出南洋,都在此搭乘電輪至汕頭,然後轉乘大輪船飄洋過海抵達異國他鄉」。據說在其黃金發展時期,碼頭每天有300多條來往船隻停泊,有6000多位番客進出。
松口人傑地靈,孕育了許多政要、巨商。葉劍英元帥母親陳秀雲也是松口鎮人,祖屋德裕樓位於梅教村;泰國前總理他信、英祿是第四代泰國華裔。兄妹倆的父親祖籍在梅州豐順縣,母親也是松口鎮梅教村,祖屋稱儒林第。
越南國父胡志明的夫人曾雪明,1905年10月生於廣州,原籍也是梅州松囗。其父曾開華與宋氏三姐妹的父親經歷頗相似,數度留居美國檀香山經商,全家信奉基督教,甚為虔誠。
祖籍松口南下村、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華僑實業家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棉蘭市的開埠功臣,地位相當於吉隆坡開埠的惠州客家人葉亞來。在棉蘭地區成為首富之後,張氏兄弟回國建了潮汕鐵路。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鐵路。
現在仍然活躍在南洋商界的,還有伍萬通,祖籍也是松口鎮南下村,是泰國第五代華裔,是開泰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開泰銀行是泰國四大商業銀行之一。
出生在印尼雅加達的梁世楨,是松口大力村人。其創辦的印尼全寶集團,是第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現為印尼的五大地產商之一。
(2015年筆者應梅州市政府邀請參加「世界客商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并走訪松口。)
「一條江水向東流,送郎送到火船頭,哪有利刀能割水,哪有利刀能割愁……」一首山歌,道盡了當年客家人為討生活漂洋過海的離愁別緒。揮淚告別,一步一回頭,在舊時松口鎮的火船碼頭幾乎每天上演。松口碼頭斑駁的花崗岩石階,烙印著多個世紀以來無數客家僑民匆匆走過的足跡。滾滾東流的梅江水匯入韓江,韓江則南奔注入浩瀚無垠的大海,成就了「有太陽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蔚然大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