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香港梯田 —— 消逝的風光

2022-04-19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4-19 at 17.22.36.jpeg

最近跟朋友說起香港過去有很多梯田,在場幾位年輕人都很驚訝,覺得恍似天方夜譚。

其實,筆者走訪過的不少客家村,群山環抱,茂林修竹之中,山坡在舊時都是梯田。鎖羅盆村的黃慶祥村長向筆者描述,當年黃氏族人來到位於半山腰的鎖羅盆(舊時也稱「鎖腦盤」、「鎖羅盤」)後,開墾田地,築成一級級的梯田,一排排村屋也依梯田而建。當時村中的梯田以種米為主,輔以種植蕃薯、蔬菜等其它農作物,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雨季時,梯田易被沖塌,農夫要重新築泥石鋪砌,可見梯田種植之艱辛。

WhatsApp Image 2022-04-19 at 16.52.02.jpeg

筆者有一次走訪深井的圓墩村,陪同的村長傅天養指着爬滿藤蔓的山坳說,這裏原來都是梯田。六十年代後期,大量村民移居海外或市區,農耕生活方式在香港式微,梯田就湮沒在淒淒荒草叢中了。

WhatsApp Image 2022-04-19 at 16.53.29.jpeg

除了大帽山茶田遺跡,沙頭角擔水坑村還有大塊梯田,依稀可見,村民世世代代在環繞山嶺的梯田種植謀生。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着工商業的飛速發展,香港市鎮化加快步伐,梯田漸漸丟荒,但擔水坑村村長徐國新仍然懷念小時通山跑、趕牛後與同伴燴番薯的快樂童年。

WhatsApp Image 2022-04-19 at 16.57.37.jpeg

中國是農耕大國,西周開始形成梯田雛形。《詩經·小雅》記載:「瞻彼阪田,有菀其特」。撰寫於西漢時期的《氾勝之書》,是中國最早的農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農學著作。書中曰,「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區田」

事實上,僅僅在半個世紀以前,梯田還遍佈全港,包括荃灣、葵涌、沙田、大埔、西貢以及大大小小的離島。依山傍水而居,靠山吃山,自給自足,是客家人的千年傳統。平地良田有限,到山上開荒拓植,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

WhatsApp Image 2022-04-19 at 16.57.39.jpeg

舊時候,香港梯田又有水田、旱田之分,除了種稻穀,還種花生、番薯、薯仔、芋頭、狗尾粟。現在都棄耕了,但擔水坑村的梯田現在長出原生態的白茫茫的芒草,遠觀恍似一片雪原。

WhatsApp Image 2022-04-19 at 16.59.19.jpeg

說到梯田的美,喜歡旅遊的香港人,很自然會聯想到廣西的龍脊梯田。該處是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亦是少數能夠保育原始生態的旅遊景點,由壯族和瑤族的村寨構成,始建於元朝,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層巒疊翠,雲蒸霞蔚,青瓦木樓,男耕女織,如同現代版的桃花源。

WhatsApp Image 2022-04-19 at 16.59.20.jpeg

龍脊梯田有「雕琢在深山的詩行」的美譽。整個龍脊梯田景區,春如銀帶繚繞,夏似綠波蕩漾,金秋層林盡染,冬似群龍戲水,四季各有神韻。龍脊種植的糯米,因「一家蒸糯全村香」聞名遠近。香港的梯田,縱算不能復耕,卻可保育。如果可以打造成為類似雲南哈尼廣西龍脊的梯田景點,則喜歡行山遠足的海內外旅友,又多了好去處。

WhatsApp Image 2022-04-19 at 16.59.20 (1).jpe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