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客家音樂人

2023-03-08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3-08 at 11.30.35.jpeg

哈佛大學音樂學系博士、台灣大學助理教授佩玲最近來香港辦事,順道來看望筆者。

她的父親黃宣衛任職中央研究院,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所以筆者視佩玲為「姪女」,除了盡地主之誼,還為她舉辦了一場客家音樂的專題座談會。

WhatsApp Image 2023-03-08 at 10.08.31.jpeg

邀請出席的嘉賓都是對客家山歌或文化有深入瞭解的朋友,包括香港演藝學院退休講師張國雄博士、西貢前區議員何觀順校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副修琵琶及非洲鼓的陳詩明老師,還有香港音樂人伍新強,以及鳳凰衛視主持人曾瀞漪等。

也許有許多讀者會問,有客家特色的音樂或歌藝嗎?有的,香港人應該對新界的客家山歌不陌生。在七十年代以前,香港新界大致上還是農耕社會,滿山遍野都是稻田菓林,客家人在勞作的時候把山歌唱的此起彼伏。夫婿離鄉送別、男女打情罵俏、豐收的喜悅、生活的艱辛,皆可納入題材隨口吟唱。雖風格迥異,但論到才藝,住在深山老林的客家人比起生活在蒙古草原、青藏高原上能歌善舞的遊牧民族,絕不遜色。

WhatsApp Image 2023-03-08 at 10.01.33.jpeg

至於從事音樂的客家人,出類拔萃者眾多。曾經叱吒樂壇大紅大紫的張國榮祖籍梅州。流傳至今仍是經典金曲的《獅子山下》主唱者羅文,是廣西百色的客家人。

羅大佑,在兩岸三地幾乎無人無人不曉,《東方之珠》在香港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他是台灣苗栗縣客家人,七十年代進入樂壇,創作的歌曲包括《童年》、《戀曲1990》、《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是否》、《皇后大道東》等,難怪被稱作「華語樂壇教父」,影響了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等華語地區幾代音樂人如鄭智化,高曉松,陶喆,許巍,汪峰等的創作。

提到「華語樂壇教父」,可能有人會說不是李宗盛嗎?但有羅大佑在的時候,即使連李宗盛都不敢自稱為「教父」。一個例子就是在2008年「第1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歌壇大哥周華健稱李宗盛是他的大大哥,但李宗盛一上台立刻謙虛說:「有請我的大大大哥羅大佑」。

隨便可舉的例子還有不少。紅歌星官恩娜是籍貫廣東寶安的客家人,在南太平洋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出生,兩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後來又遷居英國的伯明翰。她的成長經歷是「有太陽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一個縮影。橫跨1980至2020五個年代,8次獲得十大中文金曲「優秀流行歌手大獎」的李克勤,「八十後」、祖籍東莞鳳崗的鄧麗欣,都是客家人。

喜歡交響樂隊的朋友,一定對人鄭小瑛不陌生。她是客家人,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更是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她的第二任丈夫盛中國,是中國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

值得一提的是,鄭小瑛的父親鄭維(1890-1979)在二十世紀初從福建永定的客家山區,獲選拔公派留學美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學成歸國在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擔任教授。

WhatsApp Image 2023-03-08 at 10.00.13.jpeg

大家都知道台灣的民謠很出名,但甚少有人記得台灣的「民謠之父」是台灣桃園龍潭鄉的客家人。那是頗為久遠的記憶了。鄧雨賢(客家話:Then Yí-hièn;台語:Tēng Ú-hiân),出生於1906年,畢生創作近百首曲目,包括《大稻埕行進曲》。以《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為代表作,合稱『四月望雨』。筆者乘搭長榮或華航往返台灣香港,機上播放的音樂就是《望春風》,筆者每次都聽到「眼濕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