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日本學界對中國客家的研究
香港客家會館最近主辦了主題為「日本學術界研究中國客家族群的現狀與前瞻」的座談會,主講者是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副教授河合洋尚,以及他的博士生神宮寺航一,與會者是香港多家大學的學者、社團及傳媒的朋友。
河合洋尚先生是筆者相交相知逾十年的老朋友,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能說廣東話及客家話。因為三年疫情封控沒機會來香港,「粵語說得結結巴巴了」。河合是日本著名的客家研究學者,先後在梅州的嘉應大學、廣州中山大學、香港的中文大學訪學或從事研究。他在廣州中山大學求學期間更收獲了愛情,來自潮洲的妻子正是在校園認識的。
(河合洋尚副教授贈送《客家·歷史·現象》的日文版、中文版給客家會館留存。)
河合老師非常勤奮,著述甚豐,影響較大的有《日本客家研究的軌跡》(The Trend of Hakka Studies in Japan: Hundred Years),還有與台灣學者簡美玲共同編寫的《百年往返:走訪客家地區的日本學者》。此書還獲得「臺灣文獻館出版文獻書刊優等獎」。
日本學界對客家的研究,從上世紀開始未曾中斷。最早是在1895年,研究對象是殖民台灣之後的客家人。1910年代,日本學者首次來到中國大陸南部的客家山區,三十年代開始更以粵東地區的客家族群作為研究對象。
1942年,香港大學羅香林教授撰寫的經典《客家研究導論》,首次被翻譯為日文版。上世紀50至70年代,橋本萬太郎的客家語言研究、中川學的客家源流研究,皆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七十年代後期至80年代,民俗學家植松明石及堀江俊一、人類學渡邊欣雄,分別出版了關於台灣新竹、六堆的客家研究書籍。
日本對香港客家的研究相對薄弱。瀨川昌久在1980年代在新界做田野調查,主要是探討客家人和本地(圍頭人)之間的族群關係。
客家是中國漢族之中播遷最廣的民系,正所謂「有海水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最近數十年來,日本學界開始重視全球客家,研究範圍越來越廣泛,包括僑居南洋(東南亞諸國)、大洋洲島國、澳洲、大溪地、毛里求斯、留尼旺、牙買加等地的客家人。
(2018年12月,筆者出席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舉辦的「客家族群與全球現象」研討會)
2018年12月,設在日本大阪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客家族群與全球現象》研討會,出席的學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筆者也受到邀請,論文「留尼旺客家人與社團和毛里求斯的觀察比較」,亦被主辦機構結集出版。
客家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集中體現。可以預見,在歷史長河中深受中國文明及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對客家的研究只會愈來愈重視。問到對這個研究領域的前瞻,河合教授指出一個趨勢,以前日本學者通常視客家民俗爲研究對象,現在更多地視客家學者為合作研究及著書的夥伴,亦希望藉共同舉辦客家主題的演講會、展覽會、藝術節,加強中日文化的交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