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輸入外勞對香港利多於弊

2023-06-26
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
 
AAA

 shutterstock_2287279353.jpg

特區政府有意輸入外勞,遭到勞工團體堅決反對。作為勞工團體,反對輸入外勞是他們應有之義,社會可以理解。可是政府制定政策時,需要考慮的是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利益。

任何一項政策,都會有得益者,亦會有受害者,甚少可以做到人人都是得益者;能做到得益者明顯多過受害者,已是一項值得社會支持的政策。

以開放外傭為例,這項政策無可避免會損害本地家庭傭工的利益;然而,這項政策卻可以解放大量婦女的生產力,令香港可以在亞洲四小龍中佔一位,並令大多數香港人的生活質素都得到長足的改善。

疫情期間,外傭來港遇阻,香港人才真正感受到,沒有外傭得幫忙的生活會多難過。其實,外勞不但可以在家務上協助香港人,還可以抽出精神和時間去做很多有增值能力的工作。

香港人除了不想做家務之外,亦沒有多少人喜歡在院舍照顧老人、在酒樓做洗碗、在地盤做雜工、在垃圾房做垃圾分類、在馬路上做清潔、在工廠做非技術工人等。

這類低增值或厭惡性高的工作,能夠轉移到外地去做的,其實早已轉移了。如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已北移,大部分製造業工人都已轉行,香港並沒有出現多大的動盪。由此可見,放棄一些低增值的工種,並沒有甚麼大不了,反可推動香港人去做一些回報更好的工作,對香港利多於弊。因此,我們不必為某些行業的式微而感到悲哀,因為發展本身的意思就是不斷吐故立新。

可是,並非所有低增值行業都可以遷移到別的地方去的。譬如清潔街道工作,就不能交給菲律賓人在菲律賓進行,而只能聘請菲律賓人來香港工作,其他以本地香港人為服務對象的工種亦面對同樣的情況。

任何容許聘用外勞的行業,本地工人的工作機會一定會被擠壓,工資亦一定會少了上升空間,所以不能說對本地的從業員沒有損害。然而,這類行業並非大有前途的行業,大部分家長都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從事這類行業。香港人以後失去做這類行業的機會亦沒有甚麼可惜。

另一方面,由於這類行業往往又是社會必需的,若不聘用外勞來做,就得由本地人自己去做,可能要工資提升得很高,亦不容易找到足夠的本地人來做;導致這類社會必需的服務沒法維持最起碼的質素,影響香港人的生活水平。

因此,為了維持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不用從事一些本地必需的低增值工作,輸入外勞是不可或缺的。社會不可能為了維護某類行業從業員的利益,而置香港的整體利益不顧。只有在整體利益得到照顧的情況下,那些必須留在本地服務本地人的行業,才會有較好的回報。同樣是掃街,在香港掃的酬勞一定好過在馬尼拉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AM730》
 

 

延伸閱讀
  • 少數族裔社群一直因為政策及結構性上的忽視造成世代被擠壓於基層工種上,甚或聚集於低技術工種,正如26個工種內的建造, 清潔,物流運輸業中。又或者,因社會流傳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全部廣東話及中文書寫水平甚低,加上文化隔閡,都不願意聘請他們,造成這些群體長期處於失業率高或工作與學歷錯配的結構性不公。政府放寬輸入外勞之前,有否更精準的了解這群體的資歷,會否符合工種的語言文化要求,以便糾正過誤,及更有效運用本地人力資源?否則,無差別的外勞輸入,會否再次及進一步將他們排拒?有少數族裔家庭經已數代在香港落地生根,把它視為家鄉,不是更能適應工作及社會需要嗎?看來政府需要更慎重仔細地研究,以制定全面精準的短長線勞工及人口以至文化教育政策。

    賢聚嶺南  2023-09-04